
在9月21日召开的全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简称协作组)2016年年会上,大连海事大学当选协作组组长单位。至此,该校已连任五届组长单位,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凸显学校在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就业行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面对新的更难就业季,大连海事大学践行“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先”就业工作理念,坚持“实现学生优质就业”目标,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实现了就业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左右。
好政策好机制 双引擎助力
在大连海事大学,就业“一把手”工程已实施多年,有力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学校两位“一把手”——校党委书记郑少南和校长孙玉清,先后带队走访了一汽集团、振华重工等用人单位,成效显著。每年春季,学校都组织召开全校就业工作会议,从“一把手”、分管副校长到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负责人,全面商讨、部署当年的就业工作。各院(系)也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加大投入力度,带队走访就业市场,推荐毕业生就业。
好政策和机制不可少。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许民强告诉记者,学校一直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四级联动”机制落实,不断完善机构、人员、职责与考核,修订完善了《学院(系)学生就业工作考核办法》,从就业创业指导、市场建设、管理服务等层面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升了就业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如学校层面每年组织编写《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院(系)层面每年组织编写《就业质量年度子报告》,并通过麦可思编制《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2015年选派81人次参加各级培训,推进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活动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就业创业的热情。
创新举措深耕就业市场
去年5月,“大连海事大学2016届毕业生生源信息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是学校首次赴外地举办毕业生生源信息发布会。
“我们一直多渠道建设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谈起开拓就业市场的创新手段,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石丽红如数家珍:参加“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一带一路’大型招聘会暨就业工作座谈会”,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了解社会需求,做好就业市场开拓;首次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就业问卷调查,加强了就业市场开拓的针对性;参加中兴通讯年会,签署了《共享人才评价结果合作意向书》;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创建“弘信书屋”,营造读书环境;承办“2015年华为销售精英挑战赛(东北赛区)决赛”等活动……一系列创新举措深度维护了学生就业市场。
“学校还融合‘天、地、人’三网,打造全国一流的就业信息高速公路。”石丽红介绍说,“天网”指以海大就业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为主的就业网络信息化手段;“地网”指以专场招聘会、组团招聘会、现场招聘会为主要形式的信息传递平台;“人网”指基于“四级联动”的信息传递渠道。去年,学校的就业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度突破18000人,今年2月份浏览量居全国高校校务机构TOP50全国第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二五”期间,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和整体就业水平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012年高出近6.27个百分点。
“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建设
记者了解到,大连海事大学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重视就业“出口”信息反馈,牵动了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有力推进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建设。
“2015年,学校对5个专业的招生人数进行微调,航海技术减少60人,轮机工程减少30人,智能科学与技术增加30人,物联网工程增加30人,物理学增加30人。”据大连海事大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根据各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实际就业情况,并结合市场需求,重新制定了各专业招生计划。
学校还根据各地用人单位招聘和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结合用人单位对招聘生源地的要求,制定分省招生计划。以2015年为例,学校缩减了天津、河北等计划完成度较低省(市)的招生计划,同时增加了辽宁、黑龙江等生源质量较好省的招生计划。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深入研究交通与海洋领域需求,科学谋划专业布局,从“行业产业链”全过程谋划专业设置,建立了更加完备的专业体系。增设了海洋装备技术与管理专业方向,并准备取消信息与计算科学等3个专业。依据专业建设状况和发展潜力,建立了学科、专业分层次发展体系。同时,引入社会多元评价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对标发展,明确定位与发展目标,促进了专业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就业工作倒逼我们科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统筹规划的创新创业管理体制,树立‘以学为主’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大连海事大学根据国家海运和海洋发展战略,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改革航海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建立船长、轮机长参与教学的机制,打造多样化的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
“十三五”开局之年,大连海事大学将坚持人才驱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坚持特色驱动,建设海事领域一流学科;坚持使命驱动,培养素质一流人才;坚持创新驱动,产出一流创新成果;坚持开放驱动,形成一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坚持改革驱动,打造有利于师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环境,朝着“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 杜爱萍 通讯员 刘益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