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海大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媒体海大

【中国水运网】“时代楷模”曲建武——赤子之心写就大爱情怀

作者: 来源:中国水运网12-29 编辑: 摄影: 添加时间:2017-12-29 15:28 阅读次数:

  35年教师生涯,他的课堂里永远座无虚席;60载人生岁月,他的脸上总是阳光灿烂。
  他曾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如今是大连海事大学的知名博导。
  他是辅导员,是老师,是学生逐梦路上的“引路人”,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大批学生,聆听他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啜饮着他烹制的“心灵鸡汤”,享受着他源源不断注入的正能量。
  信仰坚定,让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待生如子,让他的胸怀有了海的辽阔。他常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走进学生心灵上下功夫。要想推动别人前进,自己首先就应当是一个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他,就是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建武,对学生,他有着大海一样的深情。
  一颗赤子心——回到梦想出发的地方
  2013年3月,55岁的曲建武作出了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主动辞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职务,回到大连海事大学教学第一线,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
  “你这是何必呢?许多人一生的追求不就是要戴上这样的光环吗?”
  “再有几年就退休了,没有了领导职务,一些待遇就没有了。”
  ……
  对于他的决定,并没有人看好,质疑声纷至沓来:跑去教学一线,人生是不是倒退?
  从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担任辽宁师范大学学生辅导员,到1998年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2004年底调任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后兼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曲建武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可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熔岩渴望爆发、渴望奔涌,渴望将这份光与热奉献给学生们。
  毅然离开,既是追寻个人梦想,又是对身份的重新定位。曲建武不争辩,只是埋头干。他迫切地想要回到学生中去,只想着能够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今年我56岁,正好可以带一届学生,再迟就来不及了!”
  其实,辞职的念头酝酿已久。
  2005年初,曲建武发现头皮下长了个瘤子,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直到瘤子长成鸡蛋般大小,压迫到神经,无法睡眠的他才去医院看病。
  “我要和家属谈一谈。”当医生神色凝重地对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曲建武明白了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
  “要把人生最后的时间留给学生。”那是当时曲建武脑海中闪现的唯一念头。
  他拒绝了医生对他进行植皮、化疗、放疗的治疗建议,在刀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就出院了。当曲建武缠着绷带、带着帽子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纪念“12·9”运动大会时,他语重心长地对辅导员们说:“一定要爱自己的学生,嘱咐他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彼时,一颗“育人梦”的种子,又发芽了。
  2009年,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辽宁省在会上介绍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把‘辽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再回去做辅导员吧!”曲建武把“回归”的 萌动在心中默默搁置,这一等就是三年。
  2012年,当时正逢曲建武对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并委托某高校完成了一份三万五千字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曲建武撰写了“免除孤儿大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建议,经同多方沟通,这件事最终尘埃落定。
  “是时候回去了!”这次曲建武“归心”似箭,再难动摇。
  三十多年了,他又何曾一日离开过学生。
  无论是身为辽宁省委高校工委任副书记,还是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曲建武永远是那个喜欢“微服私访”,经常跑遍各大校园食堂、教室、图书馆、宿舍,乐意与学生谈心的“曲老师”。
  三十多年了,对学生的爱,早已深深植入他的心田。
  “不要行政职务,给我一个教鞭就可以了。”曲建武说。2013年9月,曲建武如愿回到了心之归属,担任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2013级辅导员。
  求知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曲建武和意气风发的青年,一起追赶着世界。
  一腔凌云志——做逐梦路上的“引路人”
  再次回到校园,曲建武主动提出承担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任务,并先后为外国语学院2013级和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软件专业2015级学生上过课。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二级教授当起了辅导员,很多人不理解。而对于曲建武来说,这是理所当然。“思想理论课太重要了,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这门课必须上好。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怎能有人生的幸福?”
  每一个学生,曲建武都要精心雕琢。他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
  还没有开课,他便找到所教年级学生的辅导员,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思想状况,并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请学生谈一谈“你的大学梦想”“当前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以便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理论教学,通常给人的印象是晦涩、枯燥、说教。”这迫使曲建武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抬起头来听我讲课呢?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每堂课开始之前,曲建武总是认真备课,经常工作到深夜。虽已近花甲之年,但他仍然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理论课教学。
  他走访了国内外上千所大学,被世界记录协会收录为世界上参观大学最多的人。他将这些大学中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寓于理论课教学之中,将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
  曲建武称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平凡的小动作”,而正是由于这些平凡的小动作,为他备好每一堂课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努力上活每一节课,坚持把每一节随堂课当成公开课来上,让这个理论课老师的教学技能在实践中升华为了教学艺术。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大学里,做学问不难,难的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难,难的是学生怎样通过你的人格影响树立起坚定的人生信仰。
  为了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课堂外,曲建武开通了微信、博客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诉求、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特别是在社会上出现一些较大事件时,他都会及时向学生发送微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事件,将生活中的事情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为了转变一个思想偏激的学生,他有准备地同这个学生谈了28次话,这个学生“服了”;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时,他结合钓鱼岛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做到“四个自信”;遇到西方的节日,曲建武给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每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来支撑。我们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对西方文化,我们可以微笑,可以握手,也可以拥抱,但是绝不能躺在人家的怀抱里,这样就会失去自主性。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往哪里去;……
  四年里,他通过手机与学生有近200万字的交流。
  一位任厅级干部的学生说:“于我而言,您恰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
  曲建武说:“一个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
  一片丹心育桃李——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诗和远方“从今天开始,我将陪伴你们的整个大学生活,而不是一学期的课。吃不上饭找我,有我吃的就有你们吃的。”开学第一课,曲建武铿锵的话语,至今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闫沛兴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和父亲的关系很紧张。他感到十分压抑,总想找个人倾诉。曲建武给他过生日,请他吃饭时,闫沛兴把自己的心结告诉了曲老师。从此,师生二人的交流越来越多。三年来,曲建武跟他谈了无数次的话、吃了无数次饭,他们之间的微信交流就超过十几万字。
  闫沛兴想毕业后去西藏工作,曲建武支持他的选择:“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时刻把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沛兴,祖国的事情你来管,你家的事情我来管!”
  言必行,行必果。
  曲建武不仅到他家实地了解情况,还拿出5万元钱帮他家重修房子。“曲老师鼓励我不能逃避,要有担当,一家人通往幸福的钥匙就在我的手里。”对于曲建武的鼓励和帮助,闫沛兴铭记在心。
  这是一种深远的师承。
  在学生们心里,曲建武既是良师,又是慈父。怕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舍不得买水果,他每年给每个学生买一箱苹果;学生的弟弟患病住院,他让母亲包了饺子送到医院;他会给每个学生送粽子,中秋节,他又给学生们送月饼,礼物平常,却饱含心意;听说学生病了,他亲自开车送去就医;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出差在外,每当有学生过生日,他的生日祝福永不缺席……几年来,曲建武个人出资和筹集近20余万元资金,资助贫困家庭或生病的学生,他像父亲一样,努力成全着每一个孩子的诗和远方。
  东奔西波,曲建武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扑在了工作上。家,反而成了一个短暂的栖息地。
  曲建武本来在万科小区有套住房,因离学校比较远,为学生服务不方便。四年前,他毅然决定搬出家,宁愿每月花2700元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冬如冰窖、夏似火炉。
  “这样学生睡得安稳,我也睡得舒心。”年复一年,曲建武还是那个有家难回的曲建武,然而他却心甘如怡。
  大雪无痕,榜样有迹可循。
  曲建武“甘于奉献、爱生如子的执着”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其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心路历程。
  1982年,曲建武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留校任辅导员,刚刚参加工作,他就在工作手册上写下这样的“豪言”:“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如果人只是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从他的一份工作自述中,也能清晰地管窥他高尚的内心世界。
  然而,做有温度的“引路人”,谈何容易?
  曲建武将家访当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参加工作以来,曲建武家访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家访的学生家庭多达上百个。有一次,他到一个家住农村的学生家进行家访,不得不乘坐一辆在学校里他根本不会让学生坐的没有安全系数的车。
  “我要是死了怎么办?死了就死了吧,在为学生服务的路上倒下了,值了。”每当想起学生期盼的眼神,无穷的力量便又在心中回升。
  大爱无形、大音希声。
  面对满园桃李,曲建武早已忘记“三寸白铧犁”耕耘的甘苦;面对参天栋梁,他早已忘记曾经栉风沐雨的辛酸。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哪怕是山路崎岖,哪怕是日夜兼程。
  一段“行者”路——奔腾的浪花抵达理想彼岸
  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在曲建武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凭空来想,只有把握其规律性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自1982年站上讲台,他就始终在探索思想政治教学的最佳方法。
  大爱铸伟业,深情结硕果——
  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以学科为依托、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很好地解决了辅导员职称评聘这个制约辅导员发展的瓶颈问题;首创了“新老生同寝”(将每个新生寝室派一名组织挑选出来的高年级学生党员与新生同住)的管理办法;在辽宁首建了全国辅导员博士培养基地;
  创立了“八个百”工作模式,使学生教育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统一起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红色景区考察;
  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
  ……
  这些做法都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曲建武把工作、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完成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公开发表著述500多万字,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做过200多场报告,他的著述、交流对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今,大连海事大学近百名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甚至外校、外省的高校教师,都会把曲建武当作模范和样板,从业务上、为人上向曲建武学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从今年他带的学生毕业开始,曲建武又建立了“仍然在路上”公众号,他坚持每天都在公众号上发原创文章,目前已撰写文字40多万字,不断交流着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
  “这些对我个人没有什么用了,但是对工作有意义,对高等教育发展、学生成长有帮助。”曲建武的眼里充满了坚定。
  在三尺讲台,他慷慨激昂;面对学生,他睿智真诚;他是可以说心里话的“爸爸老师”,他的“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让人看到了“师者”的力量,传道、授业、解惑,他默默跋涉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把一份矢志不渝的坚守,写在了大爱无声中。
  他的远方,就是求知这片热土。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