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交通报】爱是教育的灵魂

时间:2018年04月02日 08:17 作者:


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间流传着一句话:作为一名辅导员,有两件事一定要做,一件是参加辅导员技能大赛,另一件是听一场曲建武老师的报告。

辅导员—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副厅长—辅导员,30多年后,曲建武的事业轨迹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对于现状,他深感幸福。“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只要提到学生,曲建武的眼睛会突然一亮,眉头也会挑起来,整个脸上神采飞扬,“只要我活着,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底。”

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也是他对幸福的理解。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管他身居何位,初心从未改变,逐渐升华成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担当。

去年曲建武60岁,他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坚持每日更新,正如他一辈子都走在思想政治教育这条漫漫求索路上,从未停歇。

辞官从教

“不要行政职务,给我一个教鞭就可以了!”

“今年我56岁,正好可以带一届学生,再迟就来不及了!”2013年,曲建武在仕途一帆风顺时突然辞官从教,心情迫切。那时,他是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兼省教育厅副厅长,可他却执意“裸退”返校,只为重新站上讲堂。

这一决定令很多人错愕,但对曲建武来说,这并非冲动,而是酝酿已久——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回到学生当中,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他心中。

“我从小家境贫困,没想过当什么厅级干部。1983年,我曾申请去老山前线,最终没成行,如果去了,很可能就成了‘高山下的花环’。烈士们把生命都献给祖国了,我还有什么放不下、想不开的?”曲建武想得很清楚,“国家不缺官员,但学生们需要更多贴心的辅导员。青年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我无论在什么位置上,想的都是能不能回到学生当中,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画上人生的句号。”

1982年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曲建武留校工作;2004年调到省里后,即使当了副厅长,他仍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积淀学术素养,并进行大量调研,用他的话说,“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带着灵魂上路的人’”。

在曲建武看来,没亲身做过辅导员工作的人,不会理解这份工作对人生的意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怎能实现人生的幸福?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一环。

“我年龄不小了,现在的心情就像足球运动员,急着上场踢球,不然球赛就结束了。”参加工作30多年来,曲建武向组织提出了唯一要求,“不要行政职务,给我一个教鞭就可以了!”

2013年9月,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校园。

言传身教

“我将伴随和见证你们的成长,我们一道前行。”

30多年来,曲建武走访过全球1000多所大学。全球排名前100的学校,他已去过70多所。他发现,西方国家的大学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耶鲁大学的内森·黑尔雕像上有一段著名的爱国语录:“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

“西方国家的大学都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怎么可以在这方面弱化呢?”曲建武坚信,教育应该是学校与社会的合力,学生成长需要全方位培育。

“这样一种育人的环境和向上的力量,不仅仅是某个人带来的,学校食堂是不是诚信、文化氛围是不是友善、老师上课是不是认真,这点点滴滴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曲建武说,“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一样,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

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后,曲建武成为大连海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2013级学生的辅导员,并承担起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曲建武上课从不点名,却座无虚席。他的课件里,总会及时出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析,他将理论知识与学生们的兴趣相结合,成为吸引“90后”学生认真听课的“法宝”之一。

课堂外,他开通了微信、博客,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诉求、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特别是在社会上出现一些较大事件时,他会及时向学生发送微信,引导大家正确看待。几年下来,他给学生发的微信、短信,算下来有200万字,凝结了数不清的心血。

曲建武非常注重来自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曲老师常说,我们各民族一定要团结在一起,他一直在培养我们的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新疆学生吐尔逊·肉孜回忆道。

“正是在曲老师的影响下,我将辅导员定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吐尔逊·肉孜今年即将毕业,他已经被西北师范大学录用,“于我而言,曲老师就像大海上的一座灯塔,为我指引航向。”

曲建武始终带着问题来思考工作,不断求实创新。在辽宁师范大学任党委副书记时,他首创了“新老生同寝室”的管理办法,得到普遍认可。担任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时,他具体负责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考察工作、大学生网络建设工作等先后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影响和推动了全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他把工作、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先后主持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以及20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目前还兼任全国辅导员研究会顾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副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委员。

他独立完成了十五六部著作,公开发表著述500多万字。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创建还不到一年,他已撰写了40多万字,不断交流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

曲建武是全国辅导员家访第一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刚留校做辅导员时,他带了80个学生,其中50多个学生家里他都去过,哪怕山路崎岖、日夜兼程。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他更是利用节假日和外出开会、讲学等机会家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教育的本质不是学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感受到爱与尊重。”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许民强说,曲老师走到了学生的心里,他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统一”,用行动回应了中央对高校的关切。如今,学校已成立曲建武工作室。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也在设这里,常有全国各地的高校辅导员跑来向曲建武求教。

爱生如子

“不是我有多少钱,而是我有多少情!”

曲建武教过的学生无数,什么样的都有,但对他来说,这些人只有一个身份——他的孩子。

但凡去稍远点的地方出差,曲建武一定会给学生带礼物回来。有一次他去香港,抽空给年级每一位学生买了一大块巧克力。他舍不得打车,背着大背包,一路爬坡回到住所,累得满头大汗。他把照片发给了学生,说:“老师不是为了作秀,是要告诉你们,一定要做个有爱心的人。心就那么大,要腾出点地方装一装别人。”

曲建武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所有学生的生日。每名学生过生日时,都会收到“曲老师”发来的生日祝福,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学生们还会收到“曲老师”送来的粽子、月饼,饱含心意。

曲建武有个工作理念:每逢佳节倍思贫。他常说,越是过节的时候,越是要想到生活困难的学生。节日里请困难学生集体吃饭,是他的生活常态。他曾向学生承诺:“谁也不能饿着肚子来上课、饿着肚子要求进步。吃不上饭找我,有我吃的就有你们吃的。”

冬季来了,他筹集2万多元给困难学生购买过冬衣物;放假时,他给大家发交通补贴;怕他们舍不得买水果,他就自己花钱买了几十箱苹果;有个学生家长患了癌症,他得知后,给了学生1万元钱,还安排时间到河南看望……

在曲建武的积极倡导下,他所带的年级建立了爱心基金,他拿出1万元作为基金启动经费,并且每年为爱心基金注入1万元,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勤俭精神。

如今,曲建武还资助着大连海事大学的10个孤儿学生。“不管我是否退休,都会管到底。”他说退休后,打算把辽宁师范大学的孤儿学生也负责起来。其实早在省里工作时,曲建武就心系孤儿学生,他曾完成一份3.5万字的调研报告,建议免除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最终得到落实。

他时常告诉学生,他有辆私家车,有急事一定找他。有一次,他正要外出开会,接到一个学生的求助电话,曲建武二话没说,开上车就奔向宿舍。经检查,学生是阑尾炎,因治疗及时,没有穿孔。安顿好学生,他又匆忙赶往外地开会去了。

曲建武的真心付出,让学生们纷纷敞开了心扉。2013级学生闫沛兴因为和父亲的关系紧张,一度十分压抑,萌生出退学的念头。曲建武发来的生日祝福令他十分暖心,他将所思所想一股脑儿地告诉了老师。

有一次到甘肃兰州出完差,他专程拐到白银农村,看望了闫沛兴的父母。与闫父长谈后,他提出,自己拿5万元,帮助他们家把房子翻新。“前几天,曲老师跟我说,我家的家具他也包了。”闫沛兴说,“曲老师知道我父亲爱看书,还说一定要买一个大大的书柜,里面摆满书,让我父亲看个够。”

曲建武与闫沛兴之间的微信交流超过十几万字,闫沛兴的思想彻底转变了,他决定毕业后到西藏支教,像曲老师爱他、帮助他那样,爱所有的孩子。曲建武非常支持他的选择,给他打气:“祖国的事情你来管,你家的事情我来管!你为祖国服务,我一定为你父母服务,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安康!”曲建武还专门把闫沛兴的父亲接到大连,让他见证了儿子的毕业典礼,也看到了向往多年的大海。

几年来,曲建武个人以及他多方筹集来的资金累计20多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像父亲一样,成为学生坚实的靠山。“不是我有多少钱,而是我有多少情。”曲建武说,“我在省里工作的时候,曾经在大会上对辅导员们说,谁爱学生我就爱谁。今天可以加一句,谁爱祖国我就爱谁。”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于霞,与曲建武相识多年:“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习还是生活,每次看到曲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我总能感受到他从心底溢出的那份幸福与满足。”

久伴无言

“这些年来,他们娘俩默默支持我的每一个选择。”

这些年,曲建武获得了很多荣誉: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奖”“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妻子从没主动找过报道来看。“她的想法跟我一样,这些荣誉不重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足矣。”曲建武说。

也是因为慢慢意识到亏欠妻子太多,如今,只要周末有空,曲建武都会主动去市场买菜回家做饭。妻子打趣道:“评上‘时代楷模’还是挺有用的,你现在在家里,也开始有楷模的样子了。”

2005年年初,曲建武头皮下长过一个瘤子,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去医院检查。直到瘤子长到鸡蛋大小,压迫神经、无法睡眠,他才到医院治疗,化验结果是恶性肿瘤。他最先想到的,是要把人生最后的时间留给学生。他拒绝了医生对他进行植皮、化疗、放疗的治疗建议,在刀口还没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就出院了,所幸恢复不错。

年轻时,他曾是辽宁师范大学万米长跑纪录的创造者。58岁那年,大连海事大学举办网球比赛,不分年龄组,他连打6盘,最终获得冠军。“我现在身体很好,希望能健健康康的,陪伴妻子走下去。”曲建武声音轻柔起来。

他的儿子小名叫明明,从小到大,曲建武陪伴他的时间很有限。“但在他精神成长上的几个关键时期,我没有缺席。”自儿子懂事起,每晚睡前5分钟,都会与曲建武交流当天所思所想。

曲建武记得,儿子小学毕业那年,他正好要送一名学生回西藏,便把儿子带在了身旁。“明明,等你长大了,来西藏工作吧,当名老师。”路上,他对儿子说。“不,爸爸,我要努力挣钱,将来用更大的力量来支持和赞助这里的发展。”明明很有志向。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明明去美国名校读了研究生。曲建武常跟儿子说,可以不管父母,但不能不管国家。儿子面临留美还是回国的抉择时,与曲建武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最终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飞机落地北京的那一刻,他对儿子说:“明明,我的使命完结了。从今以后,你的人生你做主。”为了纪念与儿子相处的点滴,曲建武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我与明明》,这是他送给儿子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些年来,他们娘俩默默支持了我的每一个选择。现在,儿子参加工作了,妻子退休了,我还想再多当几年老师,发挥下余热。”曲建武说,每天走在校园里,看到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看到青春与希望,心里总会莫名的感动。

对学生的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爱,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记者手记

“我不是慈善家, 我是教育家”

采访间隙聊天,曲建武突然很严肃地说:“你一定要帮我阐述一点:我不是慈善家,我是教育家。”

这几年,很多媒体陆续报道了曲建武的事迹,焦点大多集中在他自掏腰包近20万元,资助了许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令曲建武耿耿于怀:“我不是因为学生家庭困难而帮助他们,我是想以情动人,不让他们因贫穷而产生心理问题,我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拨正人生的航向。”

曲建武很有钱吗?并不是。有时去外地出差错过吃饭时间,他就等到下顿饭再吃;外出口渴,一瓶水也不会买,他觉得贵。但把钱花在学生身上,动辄成千上万元,他从不犹豫半分。“我儿子在北京工作,我就算每年攒10万元,4年攒40万元,也不够资助他在北京买房付个首付的。可如果把这些钱用来帮助学生,那价值和意义可就大多了。”这是曲建武的“理论”。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课讲得好,还要用实际行动“说话”。学生生病了,他一定会买些水果去探望;学生需要帮助了,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施以援手。“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闲处,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都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都育人。”曲建武觉得,教育是点点滴滴的合力,要想做到学生入脑入心,自己首先要付出真心。

前段时间看电影《芳华》时,有一幕令曲建武落泪了——影片主人公刘峰到墓地看望战友,让他想起了自己多年前一心想去老山前线,最终却没成行,如今想来,仍是遗憾。

他去北京出差时,会专程跑到李大钊墓园献花。“李大钊38岁就英勇就义了,我比他多活了那么多年,还有什么不知足、放不下的?唯有坚守自己的信仰、热爱自己的事业!”

在曲建武工作室外的简介旁,写着一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看到后,我在心里默默为他鼓起了掌——他真的做到了。

上一条:【光明日报】曲建武: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学生们在一起 下一条:【央视网】从“曲厅长”到“曲老师” 他的思想理论课堂座无虚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