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根据学校返校复学工作相关安排,陆续迎来了6批次,180名研究生顺利返校。大学返校复学牵动全社会的心,学院全体教师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构筑学生舒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的校园,为学生返校复学生活保驾护航。
关爱护健康,温暖学子心
学院始终认为只有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像迎接新生一样迎接返校学生”,在学院领导班子看来,这次疫情之后学生再返校要像第一次入学一样迎接学生,尤其要深切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同学们归来感到温暖。
6月12日,学院迎来了第六批次省外返校的学生。返校当天晚上,硕士研究生朱金妹、李秋超由于长途舟车劳顿,身体分别出现了发热症状。学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拨打120将学生送至医院就诊排查,指导员张悦悦当即赶往医院,全程陪伴学生并给予安慰鼓励。导师范颖芳在得知情况后也立即赶往医院,并且为学生和指导员送来了热乎乎的饺子和汤,还为学生支付了医疗费用。经排查,两名学生肺部CT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正常,属于病毒性感冒。在跟随保卫处车辆把学生护送回校入住后范颖芳和张悦悦才离开,当时已是深夜。
“深夜的医院走廊中,听到老师叫着自己的名字,一种踏实的感觉迎面而来,在医院吃的这顿饺子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饺子,范老师和指导员这种家人般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李秋超同学说道。
“刚下飞机,体温超出了37.3摄氏度,在机场还没缓过神来就被送到了医院。”朱金妹同学讲到,“刚刚离开家乡,一种无助感涌上心头,等待的过程中更是煎熬。但是指导员的陪伴让我稳了心神。导师王沛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也时常关心我的状态。老师们的关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让我倍感温馨。”
6月14日中午,博士生辛宇午休过后感觉到发热,第一时间联系了指导员,学院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送医检查。学院党委副书记邵广、导师崔春义、指导员张悦悦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陪同学生就诊,经排查,学生属于病毒性感冒。导师在为学生支付医疗费时,辛宇说道:“给老师和学院添麻烦了!老师的关心已经让我踏实了许多,这个检测费用我一定不能收。”
6月15日凌晨3点,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静波突然腹痛难忍,连夜联系了指导员邵广。十分钟后,邵广赶到现场,第一时间申请出校,亲自将其送往医院就诊,经排查已无大碍。李静波事后说道,“看到邵书记的那一刻,我的心立刻就踏实了下来,告诉自己没事了,不用害怕了。从我起床穿衣到送医就诊全程用时不到20分钟,这是学院爱生如子的速度。
精心定计划,全面助成长
自返校以来,学院导师们通过多种形式关心关爱学生返校生活,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
导师崔春义在给学生制定每日科研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每日晨练计划和每日步数计划,精心制定了“日报”,包含每日学习情况、遇到的困难和身体情况,要求学生每日打卡上传运动情况和步数记录。“经过这次返校复学的生活,使我更加明白了身体健康才是基础。感谢崔老师全方位的关心与指导,让我们返校后依然找到了家一般的温暖”,2018级研究生李静波说到。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导师靳志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将疫情防控期间的见闻、体会和实践,转化为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转化为科研攻关的有力支撑,在扎根中国的基础上,更好地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疫情以来,老师积极引导鼓励我们将论文写在中国抗‘疫’的大地上,力求用所学为祖国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我们也切实充分感受到了青年学生身上的责任与使命。”硕士研究生刘天昊讲到。
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赵瑞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面对疫情影响,如何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成了他最大的难题。导师李晓飞得知此事后经常和他交谈,深入了解其诉求,主动帮助其推荐就业。赵瑞说:“疫情时间,李晓飞老师经常鼓励我,让我树立就业信心,力求将专业所学同国家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如今,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成功签约了大连华润置地。”
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坚持把教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第一职责,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重要导向。此次学生返校复学工作中,教师在展示人文关怀、履行教育职责等方面扛起了责任与担当。日后,学院将一如既往的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科研、育人育才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