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在党的领导下,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那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而且成为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1.自力更生:“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林县县委明确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2.艰苦创业:“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面对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林县人民坚定地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他们在贫困面前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3.团结协作:“前方有求,后方必应”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虽然施工人数众多,但得益于合理分工、科学调配、相互补充、团结一致,实现了全县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全力服务中心工作。为了协调前方后方问题,各部门不论抽人还是调物资,没有丝毫本位主义,做到了“前方有求,后方必应”,前后方互相支持,共同前进。为了协调前方组织指挥问题,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的方针。
4.无私奉献:“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
红旗渠兴建伊始,就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党员干部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人员、工作人员、战斗人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除险英雄任羊成、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李改云的话掷地有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流点血算得了什么?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
(节选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