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
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巨大的考验面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抗击非典的二十四字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民族精神的新的丰富,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
面对这场灾难,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迅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果断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中央财政拨出巨额专款设立非典防治基金;国家安排巨额资金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将非典列入法定传染病依法进行管理;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迅速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疫情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挺身而出,不辱使命。“这里危险,让我来。”第一批“扫雷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优秀共产党员邓练贤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广大医护人员树起了旗帜。“选择了从医,就选择了奉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丁秀兰以身殉职,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昼夜坚守在最前沿。“只要还有一名患者没有脱离危险,我就不能离开前线。”中日友好医院非典医疗组组长林江涛亲自诊治每一个疑似患者。解放军302医院74岁的老专家姜素椿抢救非典患者被感染,执意要求注入非典患者康复期的血清,“为防治非典闯条路。”
在抗击非典的前线,年轻一代感受着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魅力,选择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深深感到了党的温暖,党的力量!”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年轻的医护人员在非典救治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
北京抗击非典斗争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一声令下,全军1200名医护人员驰援北京;兄弟省区市紧急调配大批防治非典物资,源源运往首都;周边地区纷纷打通绿色通道,保障北京物资供应;有的地方全力以赴,相关企业悉数转产防非典物品;有的地方支援首都抗击非典,“要物有物,要人派人”;全国各地迅速调集血浆,保证首都抗击非典斗争的急需。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困难的人民群众身上,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千方百计阻止非典向农村扩散。社会各界和港澳同胞、国外侨胞、海外华人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捐药。
城市社区广泛动员,群防群控。社会成员捧出爱心,彼此扶助。写在志愿者旗帜上的“奉献、互助、友爱、进步”,成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自觉实践。首都数千名小学生把亲手绘成的图画装进“爱心包”,送给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接受治疗的患者,被隔离的疑似病人,也在特殊的岗位上为抗击非典尽力。那些不幸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以顽强的毅力将自己的患病体验告诉同伴,为人类最终战胜非典留下财富。
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多年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在各项工作中大力弘扬这一精神,对于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