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难忘的大学生活

作者:杨友生 王宝林 来源:校友回忆录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7-07-05 10:20 阅读次数:

  


  得到《校友回忆录》的征文信息,倍感振奋。1956年,那是新中国发展史、高等教育及航海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值得珍重与纪念的年代。那时的亲历者中已有不少人先我们而逝,幸存者理应送上几片尘封的回忆,为关注者收集素材。

  大海让我俩与航运事业结缘

  我俩同为海院校友,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内蒙。1956年高中毕业,二人都曾是当地高中的留苏预备生人选对象。一个由此而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俄语,一年后因中苏关系不睦,受大海的召唤转入海院驾驶系;另一个因有海外关系而落选,档案按第一志愿送华北招生委员会后,被海院选中,我的志愿也是船舶驾驶专业。“茫茫大海,惊涛骇浪,立足移动国土,面对世界风云”,这是一幅多么扰动热血青年的壮丽图画!

  两年后,我俩被选入院学生会,使我们相识;四年后,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高潮中,我们先后被提前抽调留校工作。一个任半脱产的院学生会主席,一个任助教兼造船系教学秘书。五年后,在一边工作的同时,分别补完了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包括航行实习与毕业设计,正式毕业。毕业后遇到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再分配,迫使我们两人匆匆结婚,两系的众多学友为我们举办了非常热闹的婚礼。就这样,大海让我们结缘于航运事业,海院成为我们事业与家庭的母亲,一个结识了众多亲如兄弟姐妹般好友的家园,自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

  院长 恩师 楷模

  入学前,对航运事业的认识,只是一番浪漫的遐想,一腔报国热情;而五年的大学生活,则使我们在自己专业领域入门,并充满自信敢于在专业岗位奋勇耕耘。引路并有效武装我们的大师便是所有参与哺育和塑造工程的院长和老师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话真经,天地为证。

  50多年过去了,老院长茅珵将军的威严治学、尊师爱生的音容笑貌,依然让我们振奋、感动!脚踏实地,有效贯彻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朱杰院长,似乎依然笑眯眯地站在我们面前!心高志远,粪土名利的张德甫院长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家和革命者的真实形象……。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海归们,来自英国、德国高等学府的刘荣霖、陈嘉震、许旺善、蒋菁等教授们,在革命与改造的沉重气氛下依然充满报国育人、倾心善教的清晰面容,那些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接近国际同行水平的心血、那些在日后的风暴中惨遭厄运的消息,让我们的心永远难以平静。还有苦心告诫我们勿忘艰苦本色的铁航老师,准确传达中央反右政策的桑佐山老师,豪情满怀、热心素质教育、为学校招来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左广隆老师,善讲化学发展史而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的吴学思老师,风华正茂、热心介绍自己在金属学领域成就的杨烈宇老师,以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给未来的工程师们扎实的看家本领的常学谦老师,以兄长般的胸怀带领我们创新系、攻尖端、刚直不阿、勇往直前的席龙飞、蒋维清老师……可以告慰所有辛勤耕耘的院长和老师们的是你们的师德和心血,永远是晚辈做人做事的楷模!

  56级让母校壮大 母校以56级为荣

  660名56级新生是在国家发展战略重大转折的时代背景下,在一些名校录取前优先预取到当时仅有400多名在校生的我院。高水平的管理、一流的教师、优秀的学生,使学校充满生机,学生素质迅速提高,新专业、新系不断增加,年轻的师生在毕业设计中就敢于直接冲击本专业尖端课题,在辽宁省高等学校田径运动会上,我院总分竟然超过省体院;在全市文艺汇演中,不仅屡获各种优胜奖,就连数十人参加的大合唱,能将词曲创作、指挥、表演奖一并捧回。“太阳在高空照、红旗迎风飘……”那高昂的气势,至今仍在耳边缭绕。在56级毕业时,我们这所规模不算大,名气不太响的高等学校已是全国学联第十六届委员单位。56级让母校壮大,母校以56级为荣!

  海员情谊 温暖一生

  记得入学初,在火车站迎接新生的都是各专业高年级的老大哥们,从接站起直到帮你办完所有入学手续、取到行李、送进宿舍、介绍你急于知道的一切。进校后才知道,我原报的驾驶专业,不再招收女生,已无退路,焦急不已。还是船机专业老大哥唐育民等耐心地帮我分析情况,在允许女生学习的两个专业中,我选择了船机修造。入学的第二天,五年级的老大哥们带领新生参观海港和船舶。船员们不仅带大家仔细参观全船上下、介绍设备功能,最后还集中到大台拿出各种食品招待我们,浓浓的海员情谊滋润着刚跨入海院新生们的心田。

  班里的干部开始都是由系里指定的。开学第一周的班会是与二年级一起召开的。机修55的冯允懿、朱永根同学为我们组织联欢。由于我是来自内蒙的唯一“代表”,被迫“冒充”那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出了个节目,由此被冯、朱二位拉进了他们所在的院舞蹈队。第一次活动就让我惊喜地看到虽来自内地,却能如此精湛地表演蒙古舞蹈的各地学友,其中最出色的是三位天津同学:范会年、张铁男、杨彬。

  由于女生很少,只占学生总数的5%,因此我这个并不大擅长体育的人有机会被选进院女生篮球队,作预备队员,女篮7号;还参加过手球队、射击队,并参加市内比赛……,总之在学习之外,玩得不亦乐乎!

  10月份召开的团代会上,我被选为团委委员;两年后又进入院学生会;58年造船系成立时又转入造船系。这使我有机会在全院很多领域接触到更多的各系、各年级的学友。就这样,广阔的活动舞台,浓浓的海员情谊,火红的变革年代,促成了我们海院学友间深深兄弟般的真诚友谊。在日后几十年的事业拼搏中,工作上互相支持,专业上互相借鉴,生活上互相照顾,以及子女教育等,总是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像大家庭一般的深情厚谊之温暖和力量。每遇到什么难题或急需,只要想到哪位校友可以出力,一个电话,足不出户,不必“找门路”、看“脸色”,问题就解决了,令周围的同事羡慕不已。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带学生们到上海参观、实习和收集资料时,随时都可以得到校友们的热情帮助和无所不至的关怀。关怀来自上海海运局、上海海运学院、船检局、港务局、上海船舶设计院、多个船厂等。其中上海港引水站的黄崇岩、计家琦等同学多次帮我联系好刚刚进外输码头的新船、船长则亲自下船接我们的学生上船,亲自带领大家参观并盛情款待,赠送礼品,乃至大餐。使我的学生感慨之至。李永恒、戴淇泉船长都在其列。

  友生成为中国外贸运输公司业务骨干和领导后,则总是得到40年代毕业于集美航校的多位经验丰富、经历不凡的老船长的热情帮助,同样的海员情谊,使我们若处于父兄之中,就连我去探亲,都受到最温暖的关怀。所有这些都源自职业熏陶的珍贵品格,让我们在年近半百时能毫不犹豫地响应老大哥吴景宁老师(时任集美书记)的召唤调往厦门集美航院。退休之后,每年往来最多的除家人外就是各方的校友。健康、知识、友谊被誉为人生的三大财富。就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海院的校友显然属于“富有”的阶层。“海员情谊、温暖一生”。

  敬意与建议

  在50年的征程中,大家忙于各自的工作,彼此了解不多。仅就见到或听到的几位校友的平凡而杰出的事迹,已足以让我们为56级校友的品格而肃然起敬。

  文革中为保护一个调干生的生命而被“造反派”打成粉碎性骨折且在无法治疗的逆境中顽强康复的王维强同学;1958年调出工作多年后,毅然重返原专业,与61级的小学友同时毕业,并在工作中创造佳绩的古文兰同学;上世纪90年代,在完成“中国内河航运史”的繁重编辑任务、护理重病妻子的同时,直面晚期肝癌的残酷现实,骑自行车往返于医院,竟连获三仗全胜的罗延奎同学;临危受命于盗矿四起的山东省黄金局、经短短的几年奋战,竟使黄金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徐以诚同学;秉承父辈美德与智慧,一生淡定、从容、乐于助人、更善教学的名将之女张燕天同学;以真诚、踏实著称、先后经历肺癌手术、胃部手术,退休后顽强驾车,依然穿梭于一生挚爱的船舶设计与建造第一线的冯恩德同学;退休后转战东莞,仍能在机械产品设计中获奖的李之娟同学;毕业分配到非所学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年,依然顽强地重返本行,硬是从基层干起,直到当上船长的范会年同学……。他们的品格与业绩再一次让我们为56级感到自豪!

  在由几位大连的校友发起而得到母校支持而得以举办的入校50周年的聚会中,我又惊喜地看到段若玲同学50万字的自传体大作原稿,她谦虚地说是为防老年痴呆症。当年美丽、文静的女篮主力,今天依然美貌、有活力,而且热情地为校友聚会忙碌,成为写作、编辑的多面手,令人佩服,更值得学习。如果我们都能像她那样,善用退休后的时光,动手、动脑,追忆自己亲历的年华,无论内容怎么平凡、文笔怎样的不济,“写自己就是写历史”,自己的儿子再丑也是天下无双,既可“旧地重游”,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健康不必说,更可为后人留下一份“独特的财富”,让他们跟随你享受先辈的经历的时代和艰辛岁月,更加珍惜并善创自己美好的未来,还可为56级校友入学60周年聚会时(还会有吗?!)互相赠阅的最好礼物。仅以这一建议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语。

  56级,加油!



  杨友生:1956年高中毕业选为留苏预备生,后转入我院航海系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外贸运输公司,从事航运业务管理工作,后调入院校工作。曾任集美航海学院科研处处长,《诚毅》船务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王宝林:1956年考入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系船机制造与修理专业,后转入造船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1960年留校于造船系任教师。曾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造船系副教授、集美航海学院图书馆馆长、集美区人大代表。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