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我的一点零星回忆

作者:左广隆 来源:校友回忆录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7-10-27 09:45 阅读次数:

  


  三个学校合并成立一个新的学校——大连海运学院。一晃50年了。追忆过去50年前的一些往事,时隔实在久远了点,好多事情确已淡忘了。特别对于接近耄耋之人,想言出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确是难了点,想来想去只好用记流水账的方法,或许会使一些零碎的记忆能串连起来。

  1948年,辽海商船专科学校由葫芦岛迁往天津,不久又迁到北平,1949年又从北平迁回沈阳,继而成立了东北交通专门学校,1950年1月1日迁校至大连,校名改称东北航海专科学校,后又改称东北航海学院。校址临时选定在白山路一栋三层楼内,好在当时人员少、设备少,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校产,所以,并没有环境不好的感觉,总抱有将来定有大发展的那一天。特别经过解放后近半年多的政治学习,人们的觉悟真正大大地提高了,期盼着祖国海运事业的大发展。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执着的维护学校声誉的自觉行动,在学校不到200人的群体中生成着,相互感染着,条件再差也听不到一点抱怨。5月份和8月份的春秋两次招新生,学生人数增加;学校也相应地建起了南教学楼,教师自己动手建起了简易实验室,并利用居民平房建起了实习工厂。新生来了,老生则自愿地搬进了教室住宿。白天上课时,就把行李放到后墙底下,到晚上再把书桌放在前面黑板底下,行李铺在地板上,大家都无怨无悔。每当新生对学校的条件抱怨时,老生则反复向他讲述学校的美好前景。当时,真像一个贫穷人家娶新媳妇,生怕媳妇对家庭不满意。

  学生渐渐增多了。至1950年秋季,学员已增至300人左右,完全可以组成队伍了,活动内容丰富了。逐步有了学生的运动队、文艺队等团体,也有了一个军乐队、一个民乐队。军乐队还聘请了一位日本留住在大连的专家,专门训练新组建的几乎完全是由学生组成的管弦乐队,就是由这个乐队带领我校参加了国庆检阅大游行,被评为全大连市第一名。当时参加游行的不仅有大连的大专院校(大工、大医),还有新成立的大连海军学校,以及大的厂矿企业,如造船、海港、机车、建新(现在的大化)。当时,我们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有的只是强烈的维护学校集体荣誉的自觉性和严格的纪律观念。训练时,因为操场小就在马路上训练;早操时,也一定要结合队列训练进行正步走和齐步走,并结合进行曲来演练。也正是这个当年的全市游行队列第一,才使东北航海学院一点一点地被大连市民所了解和认可。

  我们第一次集体看电影很有意思。当时市内交通车辆很少,全市公交有轨电车的线路只有:沙河口火车站——大连火车站;大连火车站—寺儿沟;沙河口火车站—黑石礁;解放广场—中山广场。当时观看解放区的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也是一种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的活动,看电影几乎都是集体行动。我校第一次集体看电影是在中苏电影院(即现在的友好影院)。那是1950年秋季的某一个星期天,晚饭后,全校学生被召集到校门前,列成三路纵队向电影院进发(老师可以乘电车)。一路上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齐唱解放区歌曲,一直走到了中苏电影院。沿途老百姓驻足观看,惊叹这支队伍:看年龄好似大学生,但看服装又是整齐划一的,气质又好,似训练有素的军人。当影片放映完,时间很晚了,在昏暗的路灯下,同学们又是齐步高歌返回了学校。一场电影使东北航海学院在大连市民中产生强烈的影响。

  再回头谈谈学校体育方面的建设。

  学校由沈阳来大连时没有体育老师,1950年春,才从上海招聘了一位体育老师——戴仁声,随后又在大连招聘了史哲东老师,就是这仅有的二位老师担任了全校的体育课。当时学校不仅教师少,行政管理人员也不多,所以,学生会就成了学校各方面的助手(有的部门几乎成为主手),当时我是学生会体育部长,课余时间就组织同学修沙坑,竖单杠,安装篮、排球架,画跑道,体育设施的装配几乎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当然,数量也很少,管理也较容易。记得有个时期,篮球只有一个,坏了怎么办?自己掏腰包去修理缝补。那时候学校真的是自己的“家”,这个“家”有啥,我们就吃啥穿啥(供给制)。那时候,上下团结一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维护学校的荣誉。学生中偶有一些小的毛病,也是通过每周六的政治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了,生活十分充实。

  当时学校只有一副篮球架,一副排球架,一个沙坑,十几副自己实习工厂浇铸出的哑铃,还有由学生自己动手修建的几条跑道(只有直的几条百米跑道),但每到课外活动时间,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参加各种活动。每天早晨起床后,学生的集体长跑不分春夏秋冬长年坚持。以后,各种运动代表队相继成立,对外比赛也开始展开。

  1951年的“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决定全校师生员工集体赴青岛旅游度假,这是许多学生(特别是解放后新招入的学生)认识和了解海洋运输的机会,也向青岛这个全国重要港口城市,宣传了大连的东北航海学院。当时,我们的队伍打着新制成的天蓝色的雄伟校旗,穿着统一的白色校服,迈着整齐的步伐,伴着军乐一路歌声,从海港沿着中山路直奔汇泉公园。这次活动还使我们有机会在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与停泊在此的国际海员联欢。当时由我担任大队长并指挥整个队伍的行进。这个活动深深地留在我们这些参加者的心里。5年过后,当1956年我到青岛招生时还有许多青岛人谈论对当年大连东北航海学院的印像,还告诉我,好多青年学生都喜欢报考大连海运学院,他们都知道,现在的大连海运学院就是当年威武雄壮、迈着整齐步伐通过中山路的东北航海学院。

  原来的劳动公园北门外是一块蚊蝇丛生的污水坑,旁边只有一个啤酒厂,一片荒芜,市政府苦于没有大量的填料又没有什么像样的机械,号召全市各单位踊跃有偿捐献建筑材料,这也是间接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举动。为此,当时学校学生会就决定利用训练操艇的舢舨,从今天高新园区河口的海岸边装满建筑用海沙,再运抵马栏河口岸边(今星海湾),并将全部所得捐献给政府,这笔钱用于修建今天“五惠路”的前身。学校迁到大连以后,同学的游泳训练大多在市内露天游泳池,锻炼的气氛十分浓厚,成绩进步也很明显。当时市体育主管部门对游泳十分重视,在非正规的训练班,也培养了许多有名的运动员。当时全市游泳成绩突出的单位有:造船、海港、大重,另外还有一个市属业余训练班,以及高等院校里的大工、大医、俄专和我们的东北航海学院。每次比赛,我院都以绝对优势获得冠军,这个优势从5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文革”。这里面史哲东老师功不可没。1960年暑期,清华大学游泳队由体育名家马约翰老先生率领到我院比赛,不曾想所有比赛项目的第一名均由我院获得。同时,两队成绩的差距也十分悬殊。今天想来,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学校的重视和良好的设施——室内游泳馆,以及每年招收新生时,对游泳项目擅长的新生进行的认真挑选。

  我校田径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80年代,在各种比赛中,几乎年年获得冠军,而且成绩也十分突出。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我院学生张洪德曾代表辽宁省队获得第六名的成绩。也是那一年,辽宁省各高校在沈阳举行全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学院也参加),我院田径代表队获得男女总分第一名,而且男子组还超出了体育学院100分。这个成绩今天看来恐怕是空前绝后了。以致1960年清华大学田径队(马约翰带队)与我院在体育场的比赛,我们获得了全面胜利。正在我院田径队的成绩和名声蒸蒸日上的时候,1963年交通部所属高校进行了专业大调整,我院的造船和内燃机等陆上专业都被并到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这就使得原海院田径队的许多队员调到了武汉。转年在武汉市的高等院校田径大会上,过去几乎根本不为人所知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一鸣惊人,获得了武汉市冠军,而且所有得分的队员几乎全是大连海运学院转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这下子大大地震动了一直称霸武汉高校田坛的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最后,当他们看到这些队员在作准备活动时都穿着大连海运学院的黄色套装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大连海院转来的呀!”

  我们篮球队的名声比较起来就更大了,延续时间也比较长。原来在白山路时就小有名气了。当时有赵泰仁、王立民、钟嵩山、唐兆桢、颜承凤和李咸等同学组成的篮球队经常参加市体育场的对外比赛,只要有穿黄色套装的海院篮球队上场,灯光球场的观众就场场爆满。

  这些队员中成绩突出的有唐兆桢,后来被调到辽宁省代表队,最后竟成了辽宁队的教练。

  1956年秋,由于新生张洪德、王为晓、苗华然、朱荣华等同学的加入,球队的力量更大了。第二年秋,我们在市灯光球场打败全国名队——“中国化工”,球队的名气也一点点地大起来了。

  1960年5月间,由我带队并兼教练,到锦州和沈阳两地进行访问比赛。男女两个队和我一共25人,在锦州共进行六场比赛,除输给当地驻军一场外,其他场均取得了胜利,包括和锦州市代表队的比赛。回到沈阳我们住在了辽宁大学,首战沈阳体育学院,女队我们输了,男队我们胜了19分,以后男女队双双胜了东北工学院队,再胜沈阳农学院男女队,最后一场胜了辽宁大学男女队。

  1960年暑假,我院篮球队接待了来访的哈工大男女队。

  随后,接待来访的全国大学生冠军队北京清华大学男子篮球队,比赛结果是我们输了3分。比赛过程是相当激烈的,40多年过去了,至今场上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三分钟时(当时有最后三分钟的比赛规则)我们还领先5分,终场锣响时,我们输了3分,今天想起仍万分遗憾!

  1964年暑期,东北三省九所高校男女篮球赛,参赛球队都是经过各省高校比赛产生的。辽宁有东北工学院(男)、大工(女队)、辽大男女队和海院男女队;吉林省有医大女队、吉林工大男女队、兽医大男队、矿业男队以及吉林电专男队;黑龙江省有东北林学院、黑大、哈医大等,共男女18个球队。赛制为大循环,每个队要打8场比赛。结果是我院男女篮球队双双获得冠军。这在东北三省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我院全体教职员工产生了极大的鼓舞。

  我们由住地往返赛场都是着装统一,列队行进,一路高歌,这在所有参赛院校中是惟一的,此举受到了长春市民和观众的普遍称赞。每当比赛时,几乎所有观众都为我们加油。我记得参加这次比赛的学生是:李文浩,王志强,张宗伟,姜永源,周广义,由奇,葛兴,赵宝琦,孙鼎玲,王莉馨,高文弟,李天品,符美英,刘秀珍等。这些学生对学校是有贡献的,应该记住他们。我校的足球队也曾在大连有一定位置,并打进了甲级队,在高校中也得过冠军。在赴上海访问时也胜过上海高校冠军同济大学队,而且出现过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方纫秋同志,他曾是50年代初的有名国脚。

  1958年,我校也曾组建过手球队,并代表大连市参加了全省比赛,在我省全运会上,我们得了亚军。有趣的是我院几乎所有手球队员都是由原篮球队员改练的(除守门员是由中专部足球守门员充任的)。当年由哈尔滨体育学院手球队组成的黑龙江手球队(参加了全运全)得知我们的名气,特到我院训练,吃住训练与我院的手球队员在一起。这个队据说在作风上较差,但回到哈尔滨后,被评为最优秀的队伍,当年在哈尔滨举行的黑龙江全民运动会上,他们还特别邀请我院手球队到哈尔滨观礼。

  我们学校的各种运动队多年来在对外宣传我校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以致我校有机会多次承办全省和全国的赛事。如全国跳水队、全国田径队、全国篮球专家讲习班、全国体操教练级研究班、全国大学生排球赛都曾在我院举办过。50年过去了,这是半个世纪啊,不胜沧桑多变之感,谨写这些能记起的点点滴滴以抛砖引玉,或许能引起人们的回忆联想,不当之处还望知情者补正。



  左广隆:1947年考入辽海商船专科学校;1951年毕业于东北航海学院并留校工作;曾任大连海运学院党委委员、体育部主任、航海系党总支书记。

(转载自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校友回忆录》(第一卷))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