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要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要闻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化赋能本科专业建设

作者: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王雨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24-05-03 15:33 阅读次数:

【编者按】

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专题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学单位巡礼工作,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字化赋能本科专业建设

学院简介

1995年,学校成立了海洋环境学院。2000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2022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包括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等在内的优秀师资力量。学院建设有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市级平台基地、2个省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专业实验中心和1个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学院高质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教学的根本标准,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学院党委以主题教育为抓手,努力推进党建工作与思政、教学、科研的双向融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建与教学同频共振,用课程思政引领专业课教学,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荣获“大连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大连海事大学工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团委曾获评大连海事大学五四红旗团委。学院1名教授当选大连市政协委员。海洋资源与环境教工党支部紧密围绕航天科研攻关任务,以打造“学者型干部队伍”为目标,弘扬航天精神,开展特色支部活动,用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教学科研新发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多档节目播出了孙野青教授牵头承担的中国空间站生物学舱外暴露实验样品完成初步测试的专题。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将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设计—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涵盖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质量检查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目标。实行教学指导分委会会议机制,教学指导分委会负责制定本学院教学质量目标。依据学校质量管理体系中教学相关的程序文件标准要求,优化学院主要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各类教学资源使用,设计科学的质量标准。

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及管理制度汇编》、《本科教学二级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和《达成性评价》等文件,形成一系列质保标准机制,基本实现教学、管理及评价的制度化。

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监督内容全面。在校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学院领导、系主任每学期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教师间互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能力发展等提出评价与建议。

教学信息反馈(改进)。规划与质量管理处向教师反馈学生评教和年度教学考核等级结果;系主任和教师同行对评课意见进行反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由学生办进行汇总。各系综合学生评教、同行评课、督导评教结果,研讨和确定改进方案;教学指导分委会根据相关方反馈意见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等进行评议并作相关修订。

学院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一个循环闭合、持续改进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最新的评价结果表明,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达到了预期目标。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 思政教育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激发全员育人活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育人场域。用好红色基因资源库,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例如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志城银行红色教育基地,其中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为巩天民先生(志城银行第一任总经理),本学院巩宁教授即为巩天民先生的孙女。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多次邀请巩天民先生的子女为学院师生讲党课,组织党员师生到志城银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活动,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志城银行红色教育基地

巩天民先生后人

2. 本科地位

学院始终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努力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根本目标。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不断完善本科生的教学评估、评价及持续改进体系。

专业培养体系

3. 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9人,副高级教师40人。学院拥有包括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和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优秀师资。此外,还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和2名校级教学名师为学院的教学质量提供坚实支持。

学院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

4. 学生发展与支持

学院立足于引导学生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涵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优良学风,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持续构建“一体、两翼、三全、四预、五维、六助”的学生建设体系,形成了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院开展特色学风活动,包括学霸笔记评选、晨读打卡等,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开展集中授课讲解,累计时长超过800小时。

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绳结)传承基地等美育实践基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人文知识竞赛”、十佳歌手大赛、逐梦杯舞蹈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办好(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素质教育(艺术)实践成果展等品牌活动,为学生美育创建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

5. 卓越教学

学院全面贯彻“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面向新工科构建了全新人才培养平台。在质量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结合国家级合作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习实践基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协同校企产学合作,融合多学科交叉,培育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优秀工程师。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

6. 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以“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就业台账、抓实关键少数、聚合反馈机制”为思路,打造“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就业工作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就业动员会”、“简历指导会”、“职业生涯规划会”、“用人单位座谈会”等活动,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就业提供保障。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5%以上。

学院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近三年来,参与学生240人次,主持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近百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86项,41人次获得国家级奖。

深挖综合改革潜力,数字赋能教育教学

1.虚拟仿真实验软硬件建设,打造数字化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平台

学院建成环境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软件),共享21套大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建成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硬件),主要由3D教学区和VR体验区组成。提出了线上(虚拟仿真实验软件)、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室)混合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夯实基础。目前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海洋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课程,服务学生500余人次。

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室内图

2. 大学化学课程数字化建设,构建理论课虚实结合教学新模式

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革与创新,打造一批优质的一流课程。以大学化学课程为例:大学化学为我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于2005年开设。年均本科生选课人数约1400人。以“1(桥)2(心)3(翼)”为核心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改革。线上以智慧树慕课、BB学堂、虚拟仿真实验三护翼为支撑,线下以演示法、讲授法、问题法、讨论法、案例法、翻转式教学法为根本,线上线下两个中心通过现代化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进行桥联。改革实践表明:BB学堂的前测和后测功能,可以辅助建立多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通过融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本课程学生后续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大赛,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

生活污水处理虚仿实验软件界面


船舶尾气处理虚仿实验软件界面

3.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助力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软实力建设

与北京润尼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借助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8套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软件,获得7项软件著作权,其中5项被纳入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同期撰写一部教材。教育部资源中心依托“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境典型案例分析研究”项目到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在研讨会上对本项目建设与实施成果予以肯定。

教育部资源中心调研座谈交流会

教育部专家在环境学院实地调研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