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水平世界领先的两用船“新红专”轮交付使用,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海船“蠡湖未来”号成功下水,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坚持立足海事特色,聚焦前沿技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创新驱动 引领智能船舶技术新趋势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大连海事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智能船舶领域技术新趋势,以科技赋能可持续交通发展。
7月8日,风光旖旎的大连海岸线上,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交接命名仪式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举行。该船是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远程控制和自主操作功能的科研及实训船,是海上移动的智能船舶试验验证平台,其交付标志着学校在海洋和交通科技领域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为学校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红专”轮长69.8米,型宽10.9米,设计吃水3.5米,排水量1480吨,设计航速18节,配置船员15人、科研人员5人、学生30人,搭载两台1500千瓦的吊舱式推进器,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船尾空间平台可搭载无人机、无人艇和其他科研设备,达到了海、天、地一体化的研究效果。
据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两用船监造组组长王国峰介绍,“新红专”轮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完成了驾、机、电综合深度互联,构建了船岸智能宽带无缝信息网络,“一个平台+ N个智能系统”实现智能化全覆盖,具有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能力。
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在智能船舶领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不断向尖端攀登。
2017年,大连海事大学成立无人船协同创新研究院,自那时起,学校就把智能船建设提上日程。“新红专”轮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造,再到交付使用,历时6年,终有成果。
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依托单位之一的“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该实验室是我国水路交通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水路交通控制技术和产业装备体系,其获批标志着学校在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矢志攻关 推动绿色船舶研发驶入“快速航道”
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绿色低碳是重要一环。在国际海事组织提出2050年前后实现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背景下,加大清洁能源动力技术和系统研发,促进绿色船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连海事大学聚焦技术研发,推动绿色船舶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25日,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海船“蠡湖未来”号下水活动在大连海事大学码头举行,标志着我国在氢燃料电池船舶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蠡湖未来”号海船由大连海事大学与海大清能船舶(大连)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设计。该船为全铝合金结构,总长20.5米,型宽5.2米,额定乘员20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无氢机舱,配备了两套110千瓦级氢燃料电池作为主要动力源,最长可实现200海里续航。该船主要图纸通过了中国船级社(CCS)武汉审图中心审核和批准,并将由CCS大连分社执行建造检验,拟取得CCS“燃料电池—动力1”“沿海海船”等附加标志。
“蠡湖未来”号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氢燃料电池船舶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后续氢燃料电池船舶推广示范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开启了我国海上交通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院长林叶锦表示,学院将以“蠡湖未来”号的建造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航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深化改革 筑牢航运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
助力可持续交通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为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连海事大学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在海洋运输工程领域的学科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流交通运输人才队伍,为可持续交通发展助力。
卓越工程师学院下设海上通信、智能航运、极地与深海工程、新能源船舶等4个工程教育中心,以中心为基本教学单位,依托学校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等4个牵头学院和校内相关学院、校外合作企业等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
据介绍,卓越工程师学院将聚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要求,面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船舶与海洋工程、智慧能源等国家急需关键领域,服务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东北振兴战略,联合头部央企和骨干民企,共同打造工程硕博士育人特区,探索形成具有海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带动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未来,大连海事大学将牢记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要使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产出一流科研成果,聚焦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助力可持续交通发展,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