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艺文荟萃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艺文荟萃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作者:李勃然 来源: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 编辑: 摄影: 添加时间:2016-03-18 09:11 阅读次数:

  

  先前,周围有很多人都向我推荐这本书,所以在没有阅读它之前,我就也大概了解了这本书里讲的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发生在黄土高原的一对来自农村的孙氏兄弟各自奋斗的经历。今年寒假,我的姥爷又再次给我推荐了这本《平凡的世界》,后来又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也将其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大学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开始慢慢地阅读它。在刚开始读完前几页之后,我只是对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年代的那片黄土高原上的世界感到新鲜与好奇。而随着我继续往下读,我惊奇地发现它所能带给我思想上的震撼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都愈来愈多,也愈来愈深。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正在形成的并不成熟的世界观。因此,在读完了整部书后,我由衷的敬佩和感激路遥先生能用他那几十年的鲜活的,真实的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种宝贵的“财富”。

  一本书,尤其是小说类的文学,我认为其中对于人物描写是否鲜明,是否真实是评价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我认为都是淋漓尽致的。更重要的每个人物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闪耀着人性之美!有坚毅刚强,向命运挑战的主人公孙少平,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田晓霞,有甘于奉献,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孙少安,还有不论何时都对政治充满无限热情的孙玉亭,甚至就连“二流子”王满银这个人物身上都有其可爱的一面。从这么多的人物身上,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下黄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或是其他阶层的人的那种真实,美好,可爱的性格品质。没错,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而在所有的这些人物中,无疑主人公孙少平所带给我的感触和启发最多。孙少平从一开始的只有16岁的农村高中学生,到后来东关大桥头艰难打拼的揽工汉,再到最后成长为了一个已经有了一定生活阅历,并且能够独当一面的煤矿班长。孙少平从他离开家踏上黄原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是充满着无数苦难而又不平凡的。从作为一个揽工汉每天都要一次次地扛起百斤重的石板再到后来作为一个煤矿工人每天都要在那个地下百米的黑色世界与死神擦肩,生活所给他的考验一次比一次残酷甚至令人窒息,可他却偏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以一次比一次多的血与汗和命运做着顽强的斗争。甚至在这无数次的斗争中,他居然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苦难的学说”。每当我想起这些,我都不禁为这“苦难的学说”肃然起敬。是啊,在生活中我们遭遇逆境和苦难的时间往往占了更大部分的比重,至于那些伟人就更不必说。但正是这一次次的苦难让我们学会成长,变得更加强大;正是这一次次的苦难激励着我们在奋斗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也正是这一次次的苦难让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生命真正的意义!而我认为这苦难所带给我们生命之意义也正是这“奋斗”二字。人的生命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是非常短暂的,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这又不禁让我想到另一部伟大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到了伟大的保尔:“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们说个人的命运总是与他的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平凡的世界》正是从几个主要人物个人命运的轨迹着眼,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整个社会与国家的面貌以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认为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伟大之处。这本书的时间背景是1975-1985这十年时间,这十年对于新中国的历史是极其特殊的。在这十年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面貌,人们的生活观念,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当然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所描写的双水村从“大锅饭”,“农业学大寨”到“生产责任制”,“盖砖窑”,“养鱼塘”的转变正是这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同时也通过对孙少安,田福军等人在这种巨大时代变迁下的不懈的探索的描写,反映了全国上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尝试,让老百姓碗里的黑面膜变成黄面膜再变成白面膜,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切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平凡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为我们折射出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变迁。

  这本书虽然我已经读完了,但它所给我留下的反思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还会再读几遍,也许到时会由于年龄的增长及阅历的增加,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感悟,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路遥先生用他的生命所浇铸而成的,它所带给我的对于生活、生命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来愈深刻。是啊,所谓的伟大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回归于平凡。但也许这种归于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也许也只有这种归于平凡的伟大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吧!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