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航海家摇篮”的大连海运学院,根据专业(特别是海洋船舶驾驶和轮机管理专业)的技能要求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十分重视开展水上运动。每年都举办1~2次海上运动会,1千米划艇比赛、武装泅渡、海上射击、水中拔河、救生演习等项目,深得全院师生的欢迎,并踊跃参与。夏季,同学们三五成群,迎着炎炎的阳光,在碧蓝的海面上,劈波斩浪,既强壮身体,又锻炼意志与作风;秋冬季节,同学们在学校游泳馆(泳池50米长,8条泳道宽,外加一个5米跳台的跳水池)内,苦练各种泳姿或跳水动作,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海上生活和应对救生抢险。时任旅大市委书记胡明同志和大连工学院屈伯川院长,也经常亲临海院游泳馆,舒展筋骨,运动健身。
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的“旱鸭子”,如今在海浪里也能“胜似闲庭信步”了;入学前已会游泳的同学,进校后大幅度地提高了技巧;游泳队的俊男靓女们,更是如鱼得水,他们以室内游泳馆为训练基地,在“远东蛙王”史哲东教练的指导下,练就了一身真本领,水中个个赛蛟龙,人人似飞鱼。
由于当时诸多大学没有条件成立游泳队,因此海院游泳队便是一枝独秀了,它是参加省市游泳比赛的唯一的高校代表队。1959年,省体委要求我院游泳队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六大城市一级健将级对抗赛”,学校派遣苏蕴(女)、郝莉(女)参加跳水比赛,王贵义、陈公涛、黄国忠、王中典、关浦源、钱澄根、阎慧毅、刘菂(女)、崔代娣(女)等角逐游泳项目。尽管其中有多人曾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但比起河北、天津、上海、广东和解放军等专业队,实力上是有差距的,因此这次比赛未能跃进“健将级”,也在情理之中;重在参与,能有资格参加全国高水平的游泳对抗,对于在校的师生而言,也是一种殊荣。值得庆贺的是,王贵义的100米自由泳、关浦源的100米和200米仰泳、秦德敏的100米和200米自由泳,均超过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标准。王贵义和关浦源还曾代表辽宁省参加首届全运会游泳比赛。
如果说,田径队和游泳队是海院两个靓丽的窗口,那么,海院篮球队则不愧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众所周知,自“56大军”进校以来,以王为晓为队长,由张洪德、朱荣华、苗华然、徐炳文、黄阿湖为主力队员的海院男子篮球在旅大高校中一直保持冠军地位。即使同拥有省市代表队成员的大连海港、大连造船厂、北海舰队和旅大市公安局等代表队比赛时,也是互有胜负。
篮球是海院教职员工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平日到了下午三时许课外活动时间,众多的篮球场人满为患,需要凑足五人以上,方能取得排队等候轮番上场的权利。每逢周末同厂矿、部队举行篮球友谊赛时,篮球房(现已拆除)更是观众爆满,连窗台上都站满了人,院系领导朱杰、左广隆等,每战必到,亲临现场为球队助威,好一派节日景象。
海院的球类热潮及男篮的优异战绩,受到教育部体育司的瞩目与青睐。1958年,受教育部的委托,我院承办了全国高校教师篮排球进修班,学员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共计400余人,历时一个月。苏联功勋教练员、上海体育学院篮球班研究生导师拉古拉尤邱斯的学生也报名参加。其间,以“北京体育学院”冠名的国家男篮应邀同海院男篮进行了一场友谊赛。那天,上千名观众把在学生第二宿舍北面偏西的室外篮球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市、院领导和全国篮排球进修班的老师们在前排就座,海院师生及家属紧挨着站了数排,有的同学站在椅子上观看,甚至挤在学生第二、三宿舍的楼上窗口瞭望球场。勿庸讳言,这两支男篮不在同一档次,实力上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海院男篮不畏强手,勇于拼搏,顽强战斗,比分交替上升。可能是由于客队不适应沙地球场,或是思想过于放松,上半场两队竟平分秋色,以平局暂停休息。下半场,国家队不敢怠慢,十八般武艺表演得淋漓尽致,气势咄咄逼人,2米左右的高个中锋、后卫基本控制了前、后场篮板球,国家队名将钱澄海和杨伯镛跃起远投如百步穿杨,抢断快攻似风驰电掣,打得主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终场锣声响时,主队终以20多分的差距败下阵来,但虽败犹荣啊。意犹未尽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开球场,大家长时间的鼓掌,十分赞赏国家队选手们的精湛球艺,也充分肯定海院男篮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战斗作风。时至今日,那场友谊对决的场景,仍被广大目击者所津津乐道,成为永恒的记忆。
篮球,是海院以球会友,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利器。1960年夏,我院男篮以30多分的绝对优势战胜了来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队。是年暑假,全国知名的马约翰教授率清华大学田径队、游泳队和男子篮球队应邀访问旅大市,并愿同旅大市高校进行友谊比赛。当马教授看到我院在游泳馆橱窗内公示的“大连海运学院田径、游泳纪录表”后,立即作出决定:“同大工比田径,同海院赛篮球。”这位体育界老前辈深信,清华大学男篮代表中国大学生刚赴阿富汗参加国际比赛后回国,技术娴熟,配合默契,状态甚佳,战胜对手应该是十拿九稳的。对于这场友谊赛,海院领导十分重视,院长亲自签署电报,催促返家省亲的张洪德立即返校。军令难违,无可奈何之下,张洪德到家后当晚立即乘船由青岛返校报到。狙击手朱荣华得知此消息后于次日也离开青岛,但赶到学校时球赛已于昨日结束了。可怜的张洪德晕船呕吐,一路劳顿,体力消耗相当大,到校后的第二天,便参加篮球比赛,因此,竞技状态欠佳。开赛不久,清华队便以10:0领先,形势十分逼人。此后,在李伯玉老师的指导下,海院男篮调整战术,扬长避短,奋起直追,临终场仅剩三分钟时,海院竟领先清华队5分。此时,篮球房内的所有观众都 以为海院队稳操胜券了。不料,风云突变,在主裁判(此人同清华队教练曾是同一球队的战友)的“关照”下,海院队的组织后卫王为晓和主力中锋张洪德被判“5次犯规”下场,清华队乘机大举反扑,终以3分之差胜出。时隔半个世纪,每当队员和校友们回想起这段往事时,无不为这“黑色的三分钟”而感到遗憾与懊恼。
1960年5月间,由左广隆同志任领队兼教练,率领海院男女篮球队一行25人,赴锦州、沈阳两市进行访问比赛。在锦州,除输给当地驻军代表队外,战胜了包括锦州市代表队在内的五支男篮;在沈阳,首战沈阳体育学院队时,便以18分的优势获胜,震惊沈阳体坛。此后,我院男篮又相继战胜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学院和辽宁大学等队。我院女篮也有不俗的战绩。我院男女篮球队不仅赢了球,更以统一穿着校服(水兵式)的飒爽英姿和军事化的行为举止,赢得了两地百姓和观众的赞誉。
在这次出访期间,我院篮球队还应邀观摩了在锦州举行的“辽宁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全场观众首次见到一群身穿校服的大学生,以军人的姿态入场,并在主席台就坐,感到十分好奇,当得知是“大连海运学院篮球队”时,无不投以羡慕和赞美的目光。此时,海院的声誉已经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中学生的心,据不完全统计,此届运动会的众多冠军获得者如刘惠明、宋文泰、陈思玉、李涵臻、姜美君等20余名优秀运动员,都不约而同地报考了海院。
尽管篮球队内的55级、56级的队员相继毕业,但后继有人,球队依然保持着雄厚的实力。君不见,1964年暑假,东北六城市(哈尔滨、吉林、长春、阜新、沈阳、大连)各高校通过比赛选拔产生的十一所高校共18支男女篮球队,在长春市进行循环赛。我院篮球队由何佩任男队教练、李伯玉任女队教练,率领李文浩、王志强、周广义、由奇、葛新和孙鼎玲、高文娣、王莉馨、付美英、刘秀珍等24名男女篮球队员,以全胜成绩,双双荣获冠军。我院篮球队继承以往的优良传统,统一着装校服,从驻地到赛场,一路高歌,行走更是昂首阔步,动作划一,军人气质十足,深受市民和观众的青睐。
在球队内部,以球传情,也大有收获,若干对男女队员经历了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的升华,喜结连理,终成眷属。在这里,我谨向王为晓和乔静澄、朱荣华和殷长华、徐炳文和程淑卿等老夫老妻们表示由衷的祝福,愿各位校友球情永驻,恩爱一生。
海院的竞技体育之所以出现巅峰年代,绝非偶然。以我的管见,它得益于五、六十年代全国各校响应毛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向苏联学习,贯彻执行“劳卫制”,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技能;得益于我院凭借“国防性院校”的特殊性,招生人员可以事先深入中学,向师生介绍海院的“军事性、国防性、外交性”特点以及学杂费、伙食费全包的优厚待遇,它像磁铁一般吸引着德智体全面发展(包括有体育特长)的中学生们的眼球;得益于学校有一批执着、敬业的优秀教练员,如大家所熟悉与敬仰的史哲东、戴仁声、李伯玉、何佩等资深教练,以及62年入校任教的郑厚成、姜效亮、张永源等体育教师;得益于我院完备的体育设施,特别是拥有我市地方高校中独一无二的室内游泳池,为学子们的身体锻炼和运动队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得益于学校的后勤保障,尤其是在伙食方面,是地方院校所望尘莫及的,即便是在60年困难时期,也按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标准补贴粮票,使运动员的体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得益于院系各级领导(包括团委、学生会)对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以及全院师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积极参与。
评价那个巅峰年代,我和许多校友一样,都认为左广隆老师对海院体育的发展可谓是呕心沥血、功不可没。今年三月间,我有幸登门拜访了这位年已87岁的老人。只见他身体健壮,耳聪目明,中气十足,红光满面,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谈及海院的体育人物与事件时,他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显得格外的兴奋与专注。是啊,他老人家对海院体育有一个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在此,我真诚地祝福他老人家“人生乐观,福如东海长流水;身心健康,寿比南山不老松”。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诚挚地感谢左广隆、郑焕明、王贵义诸位老师和张洪德、何文华、董宝贵、崔正旭、王为晓、朱荣华、陈公涛、宋文泰、王鑑钢等校友,为我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照片。
朱宝骐:1956年秋考入大连海运学院海洋船舶驾驶专业,1958年抽调到基础部物理教研室任教,曾任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