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海大救捞人的坚守与信仰

作者:杨耐寒 来源:党委宣传统战部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7-04-14 10:08 阅读次数:

  


  

  2014年4月16日,载有476人的韩国客轮“世越号”(原译“岁月号”)在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海域沉没,船上172人获救,295人遇难,9人下落不明。整整三年后,2017年4月11日,“世越”号沉船船体整体成功“着陆”,标志着“世越”号打捞工程画上了句点。作为海大人,你是否知道,承担此次打捞任务的上海打捞局中,有多名来自海大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诲、“世越号”打捞的难忘经历,都融化为一名名“海大救捞人”的深刻印记,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40多米海底,295人遇难,近600个日日夜夜,3000余艘次作业船舶,2170人次施工人员,水下作业1.3万个小时……这些数据的背后,长145米的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的难度不言而喻,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创造了世界之最。

  2015年7月,在全球19家实力最强的打捞公司共同参与的国际商业竞标中,上海打捞局以整体实力和人性化打捞方案中标,并于同年8月12日赴韩实施打捞任务。我校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毕业生李卫,作为第一批随船前往“世越号”现场的作业人员,几乎全程参与了打捞的整个过程,具体承担着潜水减压等支持工作。据了解,潜水之后气压比较高,需要把多余的氮排出去,而潜水减压则是根据潜水员状况、水下劳动强度、水流、水温等等很多因素进行,一旦减压不当,会导致潜水员得减压疾病。面对如此大的工作压力,李卫却表示:“相对于水下作业的潜水员来说,我们的工作已经相对轻松了,因为他们在漆黑一片的海底,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心理承受压力都很大。”据了解,水下作业的潜水员一般都至少具有五六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对于2015年毕业的李卫来说,刚走出校园就投入到“世越号”的打捞之中,已属不易。鉴于沉船海域天气状况不定,在潮汐落差较小时,打捞作业常通宵达旦进行,曾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张晨晨,同样也是我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工程师,他主要负责打捞的方案设计、组织协调、任务记录与分析、资料收集与汇报等工作。打捞工作环境艰苦,体力耗费大,对每一个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打捞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长时间的作业有时也难免疲劳,最多的时候会有26条船同时作业,加之需要配合行动的涉及潜水、甲板、驾驶等多个工种,这就很考验你作为一名工程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张晨晨说,“虽然困难有很多,但每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2017年3月25日,船体被成功整体起浮,“世越号”沉没近三年后重见天日。“世越号”打捞的成功出水,在世界打捞史上创造了奇迹,体现了中国救捞的实力。“虽然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但我们一直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要尽早让“世越号”起来”,如今的李卫回忆起2015年的中秋节还记忆犹新:“那次船靠岸的时候,我远远地就看到了遇难者家属,他们含着泪不停地在向我们鞠躬,我看到之后能感受到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回来的那种迫切的心情,我心里面感觉酸酸的,有种想哭的冲动。”在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中,李卫说海大的学长们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帮助:“我们轮机学院的学长贾琦和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的学长易国栋都在潜水一线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大家常常相互鼓劲加油,我们有什么不懂的也请教他们。”在远离家人和朋友的遥远海域上,来自校友之间的依靠与鼓励,化为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相互温暖……这群可敬可爱的海大人,大都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该专业自2009年招生,拥有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救助与打捞工程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被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成长为救捞系统的骨干和标兵,在“马航MH370”搜寻和“东方之星”救援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在这些优秀毕业生的背后,是专业教师们对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培养的点滴心血。

  从课程设计到毕业实习,海大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弓永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面向海洋工程服务领域的,所以除了救助与打捞,我们培养的人才还会承担大量海洋工程服务的任务,而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远洋拖航、重大件的安装以及国际标准合同、救捞法规等海洋工程服务相关课程。”据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学校会专门邀请救捞系统的资深专家给学生们讲课,讲授的主要内容则是经典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工程技术如何在实际案例中具体应用,而实习期间,则会安排学生们在救捞系统的基地进行锻炼,真正培养大家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北海救助局旅顺救助基地、大连飞行基地已预留出我们专业学生的实践课堂,下一步,我们想把实践课堂搬到企业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加深他们对装备的了解。”弓永军教授说道。

  学校还注重创造学生们与行业企业接触的机会,资助他们参加行业协会和学会等相关会议,并派研究生到现场学习、了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刘伟是该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去年8月他便前往“世越号”打捞现场学习,同时也承担起项目组的部分工作。“以前都是在书本上学习救助打捞知识,来到现场之后发现真正的打捞工作还是与理论知识存在部分差异,学习到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也对打捞有了更深一层的总体认识”,目前正在做“沉船打捞集成系统”课题研究的刘伟表示,这一段宝贵的经历,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观察和参与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哪些技术需要加强,打捞集成系统中还有哪些要素没考虑到,这些反过来都有助于我的课题研究,便于让系统更加完善,更符合实际打捞需要。”

  对于救助与打捞这一专业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学科来说,如何将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显得更为重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让之前单靠经验积累的技巧转变为规律和科学,而丰富的实践机会,又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平台与可能。

  研究生毕业的张晨晨现在依然常常想起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就连此次“世越号”打捞过程中,他也随身带着一本《打捞工程》教科书的手稿内容,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在我们吊船头的时候,有关浮筒安装的部分它果然派上了用场,我感觉还是能从书本里学到很多东西。”虽然是专业出身的高材生,真正参与到打捞一线,张晨晨觉得需要向他人学习的还有很多:“一定要放低心态,善于学习,即使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甲板工,同样由于经验丰富,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在的李卫回忆起在海大学习的日子,专业老师们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样子时常浮现在脑海,“一直特别感谢老师们的教导和坚持,有了他们才让这个专业得以壮大,到现在我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去机电楼,常看到老师们工作到很晚才离开。” 扎实的技能,谦逊的态度,感恩的情怀,我们从这些海大毕业生的身上不难发现学校带给他们的烙印,也相信这些优秀的品质将会伴随他们在今后工作和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如今,学校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的课堂上,专业老师们依然在向学生们传授着知识,李卫、张晨晨等人也会在近期回到学校,为学弟们分享自己参与“世越号”打捞的宝贵经历。身处全国救助与打捞行业不同岗位上的海大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救捞人的信仰,诠释着海大“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真谛。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