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就说:“哪怕搞上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于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核潜艇人就默默地付出着,他们只靠吃窝头咸菜,每天徒步上班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贡献的。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只强调“两弹一星”,而应该强调“两弹一星一艇”。
在这支科研队伍中有一位大连人,他参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全过程,他叫安吉昌(大连海运学院船舶动力装置专业,54级)。安吉昌的老伴宋玉清也是一位大连人,1970年调入研究所化学组,夫妻俩一个搞核动力研究,一个搞水质分析,一同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奉献着。不幸的是,安吉昌于1998年因癌症去世,叶落归根,安葬在大连。
几天前,记者在他的小儿子家里采访了从武汉来大连为老伴扫墓的宋玉清老人。
两地8年,不知丈夫研制核潜艇
核潜艇,当今世界只有几个国家拥有,而中国就拥有这种力量。
200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在青岛举行了盛大阅兵式。当“长征六号”核动力潜艇领衔驶过时,那情景勾起了一代中国核潜艇人的记忆,看着画面在大连的宋玉清老人想起了故去的老伴。宋老今年74岁,他的老伴安吉昌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宋老夫妇俩都是大连人,为了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他乡漂泊一生,甚至他们的家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宋老和老伴的相恋充满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浪漫。宋老告诉记者,老伴是大连马栏子人:“我们俩是别人介绍认识的,那时他在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上学,而我在辽宁师范学院上学。1958年,老安毕业去了北京,参加海军。而我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黑石礁的海洋研究所工作,身在两地,只能靠书信传递感情”。1962年,两人结婚,家安在大连,安吉昌每年会休一个月的年假回到大连的家里。
从1962年到1970年,他们就这样两地生活了8年,与相恋时的浪漫比起来,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的是奉献与牺牲。宋玉清在大连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1967年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那些年里,我并不清楚丈夫参与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他也从来不和家人说工作上的事儿。我知道他的工作也是1970年我调到西南某研制基地后才知道的”。
宋老告诉记者,1962年到1965年间,安吉昌就参与到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先期准备工作中,1965年6月,安吉昌从海军某部队毕业,去了某研究所工作,加入到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队伍当中,专攻动力系统的科研工作。“这期间,老安写来的家信地址是保密的,要么是某某军区某某号,要么是西南某某电力研究所等等”。
一周回家一次,上班要走20多里路
1970年,组织上把宋玉清的工作从大连调到丈夫那里,夫妻俩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刚到那儿时,我先是在农场工作,后来被分配到研究所的化学组,搞水质分析。虽然不再两地分居,但是老安仍然是一周回来一次,有时时间会更长,因为他工作的地方离住地有20多里路。他从来不把工作带回家来做,我们也很有默契,我从来不问他任何事情。老安回来的时候,和孩子们玩玩,记忆中,性格温和的他很少发脾气”。
当时的生活很是清苦,安吉昌每月的工资是62元钱,宋玉清是55元钱,不足120元钱的工资,要养育两个孩子,维持一家的生计,还要寄给大连的父母20元钱。宋玉清说:“苦是苦了点,但从来没有抱怨过,慢慢地适应那里的生活,现在总会想起每个月三次的赶场,当地农民走了几十里山路把自己的东西带到集市交换生活用品,那场面热闹极了,我们可以吃到大米,青菜也不缺,就是冬天时不能吃到东北的酸菜。还记得周末放电影,山里人是点着火把一家人来看的,那星星点点的火把让人心生温暖”。
在研制基地生活了一年多,核潜艇的陆上试验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下一阶段就要进行水下试验了。宋玉清又开始了搬家。研究所专门批了一辆火车,家属们带家当坐着火车离开了。“那是一辆专列,火车经过了成都、西安、郑州等地,中途很少停车。坐了三天的火车我们到了武汉”。宋玉清对记者说。
1971年8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经历了反应堆安装和调试终于研制成功了。记者问宋老,核潜艇研制成功的那一天,安老是不是特别的激动,你们又是怎么庆祝的?想了很久,宋老才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他那时不在家里,只记得那一天大院里加了餐,再无其他”。但是历史会铭记那一天,军事专家们说,我们不应该只强调“两弹一星”,更应该强调“两弹一星一艇”。
一生献给核潜艇事业,临终之时特批回归大连
安吉昌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1974年的时候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在随后的20多年中,安吉昌一直没有离开他热爱的并为之付出一生的核潜艇事业。1996年,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安吉昌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脑肿瘤。“那一年他才61岁,刚刚退下来。他还想做很多事情,精通俄语、日语的他还想多翻译一些有关核潜艇的资料,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做。
在与癌症抗争了一年后,老安的病情恶化,原来1.85米的身板瘦得不成样子。宋老不禁哽咽,病中的安吉昌向组织上提出了最后的要求,在有生之年想回到故乡大连,“组织上研究后,以一生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过很大贡献,特别批准他回故乡治病”。
安吉昌的侄子对记者讲述了感人的一幕,“我叔叔当时病得很重,记得机组特别撤下了一排座位,让叔叔能够躺着。飞机起飞后,机组的乘务员在广播里对机上乘客说,‘我们的飞机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一生为中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向他致敬’。那一刻,我真的为叔叔自豪。他们那一代人有着坚定的信仰,他们默默地付出而不求回报,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回到大连的第五十三天,安吉昌在大连故去,家人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了大连,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在安吉昌故去了十一年之后,家乡人才知道他的名字,这个大连人的名字会和参与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所有人一样,将永远铭记。
(转载自《大连日报》)
安吉昌:1935年5月-1998年1月,男,辽宁省大连市人,满族。195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系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毕业。曾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专业组长,1985年,其参与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组织研究的成果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正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