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声春雷在中华大地炸响,蛰伏的知识分子睁开了双眼,看到乌云散去的朗朗晴空。这使我有机会跳出郁闷九年的办公楼,回到魂牵梦绕的家——轮机系;从事我愿为之而奋斗终生的职业——教师。
粉碎四人帮后,党对知识分子重新定位,号召知识分子归队,在科技、教育事业中发挥特长,为“四化”服务。看到这个消息,我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立即向院领导打报告,要求归队回轮机系,时任教务处长的周光庭同志找我谈话:“你要归队是符合党的政策,但机关也需要知识分了,大家都走了,谁在机关工作。你还是别走了,留下吧!”一席话就像对我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但是面对工作作风严谨、待人和蔼可亲的老领导,我又能说什么呢,我只能极不情愿地接受领导的安排。但是我坚信,会有那么一天能实现回系当老师的愿望。于是我又开始做重操旧业当教师的准备。我想不论任哪门课的教学工作,高等数学和英语是必须精通的。在大学所学的高等数学是用翻译成中文版的苏联教材,读起来很苦涩。我放弃了这套教材,买了一套樊映川编著的《高等教学》和习题集。已经十年没有摸过书本,以前学过的知识已基本遗忘,重新学起来,困难重重,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后二十多年中,我就与“勤”和“苦”结下了不解之缘。
白天要上班,但星期天、节假日以及每天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我如饥似渴地读这本高等数学,边读边作读书笔记,对照相关章节演算习题集里的习题。当我把这套书读完时,我记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演算的习题。英语是我上大学时的外语课,我复习了大学所学习的英语,恢复丢掉十年已经失去记忆的单词和语法。我还借来一本内燃机方面原版英文书,捧着字典一字一句的翻译,目的是学习专业词汇和语法,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勤”和“苦”的自学,使我在基础知识和英语方面上了一个台阶。
功夫不负有心人。重回教师岗位的机会终于到来。1978年,周光庭同志到上海治病,我一方面遥祝老领导早日康复,同时马上又向院领导打请求归队的报告。没多久,报告批复:“同意归队”。我像拿到“圣旨”一样欣喜若狂。能回归教师队伍,是我打了个时间差,钻了一个终生难忘和受用的大空子。我回到“教改组”与共事九年的同事们告别,来不及收拾自己的物品,赶忙到轮机系报到,时年我已42岁。接待我的老同学滕元良(轮机系党总支书记)很热情地欢迎我回系,我开玩笑说:“老滕啊,我现在是你的兵了,我又可以当教书匠了,我现在就可以到内燃机教研室报到了吧!”(1961年毕业后我一直在内燃机教研室任教,1969年调到院教改组)我们这位滕书记却摇摇头说:“自动化缺人,你就去轮机自动化教研室吧”。我一愣,什么是自动化,我一无所知呀。本想再坚持一下自己的想法。可又一想,当教师的美梦已经成真,不能得陇望蜀给系里添麻烦,还是欣然接受了系领导的安排。我怀着陌生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轮机自动化教研室。后来事实证明,老同学滕元良对我是了解的,对我的安排是正确和恰当的。
1978年11月26日正式到轮机自动化教研室报到,室内各位教师我都熟悉,平时关系也很好,容易相处。教研室在安排1979年上半年工作任务时,让我讲授轮76级(工农兵学生)轮机自动化课,给了我一本轮机自动化教材(白皮书),课时是76学时,每周上6节课,1979年2月底开课。天啊!本来对自动化就一窍不通,准备时间只有不到三个月,这个任务怎么能完成呢?!但是我又不能也不敢说,我现在还不懂自动化呀,我只能硬着头皮把任务接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就不信拿不下来这本教材。回到家里翻阅教材时,从未听说过的自动化词语一个个出现在眼帘,我像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头雾水。任务已经接下就不能打退堂鼓,只能发扬“勤”和“苦”的精神从头学起。没有节假日,每天要学习14到15个小时。好在教材叙述的只是轮机自动化最基本知识,且以气动控制为主,另外我对控制对象(主要是柴油机)比较熟悉,通读了两遍教材后,心中有了底,不再那么恐惧和惴惴不安,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好意思向教研室内老师们请教,怕人家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只能自己反复看教材,反复思考,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把一些难懂的问题解决后,我就一边精读教材一边写讲稿,开课前讲稿已经写完。开课后,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要认真“背课”,就是面对一张纸无声地试讲,把重点内容写在纸上。上课时不看讲稿,从容不迫地讲课,板书基本上就是“背课”时写在纸上的内容。5月中旬课程结束,学生对我的授课效果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我很高兴,这不是成就感,而是我能当一名轮机自动化教师信心提升的高兴。这次授课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我讲授轮机自动化课所闯过的第一关。通过第一关,表明我能做一名教师。
作为大学教师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要有渊博的知识面,当时这些我都没有。但是,闯过教学第一关后,我找到了获得这一切的方法,那就是自学。有人说上大学的最大收获就是培养了自学能力。自学要以“勤”和“苦”做支撑,自学就像在知识海洋中捕猎知识的一艘船,“勤”和“苦”就是这艘船的舵和螺旋桨,只有强大动力和准确的航向,才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
1979年5月,广州远洋公司派人来我院联系,要聘请两名教师去广州办培训班。船电系派曹善文老师讲授船舶电工学,教研室派我讲授轮机自动化,培训班就用轮76级讲课用的教材。这本教材我已烂熟于胸,接受任务也很爽快。5月下旬我和曹老师飞抵广州,抵穗当日,广远就把我们送到远离市区的黄埔培训基地。学员也住在基地,4人一个房间,我和曹老师住一个房间。房间的墙壁上爬满了我从未见过的壁虎,晚上蚊子的嗡嗡声不绝于耳,蚂蚁无孔不入,水果和小食品不论放在哪儿,都爬满一层蚂蚁,就是用绳子吊在半空中,蚂蚁也能毫不客气地光顾。
培训班有36名学员,绝大部分是老轨、轮机员和电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是海院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有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面对这样的培训对象,我和曹老师商定:每周一、三、五上船舶电工学,二、四、六上轮机自动化。每天上午讲四节课,下午和晚上学员复习教师答疑。课程进度要放慢,难点内容要用通俗语言多讲几遍。轮机自动化课挂图很多,需要教师自己画,为此广远提供了一台投影仪和一捆0号大白纸,这样画挂图就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教学进行得比较顺利,学员们对两门课的教学效果反映较好,收获颇丰。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广远从西德购买了如湘江轮等四条姐妹船,其自动化程度较高。某天一位学员(海大毕业生)从机务处给我拿来一本这种船舶的主机遥控系统说明书,我随手翻了几页如看天书,不讲这部分内容是说得过去的,但这样的新技术不介绍给学员,总觉得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我下决心要啃啃这块硬骨头,攻下这个堡垒。这个主机遥控系统是气动遥控系统中,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完善也是复杂性最高的系统,与我所要讲的“黑龙江”轮主机遥控系统的复杂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连气动逻辑阀件的画法和动作规律都完全不同。为了尽快掌握这套控制系统,怕影响曹老师的休息,晚上就到放置投影仪的房间,借助字典看说明书(德文和英文对照)。我已习惯了“勤”和“苦”,有时通宵达旦的工作,困了就依靠在椅背上打个盹,醒来时,我常常还在揉擦着朦胧的睡眠,已看到了窗外黎明时一抹红色的朝霞。我苦读、苦思、苦想,难点一个一个攻破了,终于弄懂整体的遥控系统,我边写讲稿边画挂图,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上课时,教学挂图贴满了教室半面墙。课讲得较慢,使学员们跟上思路,板书写得较多,让学员能记笔记和加深理解。下午和晚上,学员们围绕挂图展开热烈的讨论,学习兴趣很高。这时正好有这样一艘船停泊在广州黄埔港,我带领学员上船参观,时任该船大管轮田桂林是和我相当要好的老同学,他热情带领学员到驾驶台参观遥控设备,详细介绍了车钟的结构和功能。再带领学员到机舱,打开了三个控制阀箱的门,控制系统所用逻辑阀件和控制阀件的名称、型号与上课时讲述的完全一样。应我之请,田桂林请示船长,要动车进行遥控实验。一般情况下,系缆船舶是不能动车的,船长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田桂林把学员分成两组,一组他亲自带领在驾驶台发遥控信号;一组由我带领在机舱观察主机动作,然后两组学员调换,遥控启动、换向、停车操作十多次(靠港船是不能进行调速实验的)。参观结束后,学员们都说,通过参观使课堂学习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了,收获很大。
课程结束前,两门课进行了考试,绝大多数一次通过,只有三名学员轮机自动化课再复习两天补考通过。培训结束后,广远教育部门领导对培训效果感到满意,给两位老师每人发60元奖金(当时没有课时费)。通过这次办培训班,是教授轮机自动化课闯过的第二关。这一关是对我能否做一名合格教师的考验。我体验到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和耐心,要能教学相长。在离开广州返连途经上海时,我用那笔奖金为老伴买了一套处理品的西装,这算是对她在艰苦的生活中,为支持我学习和工作而挑起全部家务重担的一点小小的补偿吧。
9月份回到学校后,教研室让我为轮77级讲授轮机自动化课作准备,1981年上半年开课,所用教材是教研室新编的,尚未出版。教研室给了我一套上、下两册的轮机自动化教材(黄皮书)作参考。这套书是64年编写,文革中出版的,从未在教学中使用过。在书中,涉及了不少的电子线路和脉冲数字电路及其控制系统,对于“电子”、“脉冲”等学科我从未接触过,是“文盲”。我只能再靠自学来掌握从未涉猎过的知识领域。我买了清华大学出版的《晶体管电路》和《脉冲数字电路》各上、中、下三册共6本书,开始日以继夜地攻读,每天几乎都在午夜12点以后休息。学习开始阶段,进度很慢,就像蜗牛爬在荆棘的道路上,特别是晶体管电路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在荒废了十几年的岁月中,以前所学知识已经遗忘殆尽。我曾有过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这时我耳边好像响起一个声音: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之中。我猛然清醒,鼓足了继续学下去的勇气。在学习中,需要什么知识就补学什么知识,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一一记下来,登门求教于上过这门课的老师。就这样,插在心中难点的钉子一个一个地拔掉了,也搬掉了后续学习路上的一个个障碍。学习进度有所加快,当把晶体管电路上册学完后,自学速度已驶入快车道。不到一年的时间,6册书都精读了一遍。为了检验自学效果,经任课教师的同意,随学生参加了晶体管电路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是70分,分数虽然不高,但说明我已基本掌握了这门课的知识。1980年下半年,由浦宝康、赵兴贤两位老师主编的《轮机自动化》新教村(花皮书)公开出版了。我通读了这本教材以后,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因为在教材中使我困惑,难于理解的问题不多,这是我自学效果又一次检验。这时我可以理直气壮、满怀自信地走上轮77级教学的讲台。
轮77级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批入校的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自觉性很高,学习气氛很浓,这给任过课的教师们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包括轮78级、轮79级)。我讲课已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论是两节课、四节课连上,以及后来为轮机长和大管轮考证培训一天6节课连上,我从不看讲稿,不论是多么复杂的公式推导,还是数据运算从未出现过错误和卡壳理象。学生们都说,郑老师讲课逻辑性强,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他们哪会知道,在这些溢美之词的背后我所付出的艰辛和所耗费的心血。轮77级学生曾评选过一次学生最满意的教师,我也名列其中。学生给当选者每人一件小礼品,给我拍照了一张模拟讲主机遥控照片。学生们的肯定是教师的最大荣誉和最高奖赏。完成这次授课任务,是我讲授轮机自动化课所闯过的第三关。这一关的通过,表明我在轮机自动化的知识层面上,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是一次飞跃。这时我才敢在学生面前不惭愧地说,我是教师。
从轮80级开始,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在教学计划中,主要增加了船电和轮机自动化课时,以适应取消电机员后的工作需要。赵兴贤、张德一两位教师主编了适用学制为五年的轮机自动化教材。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三册书),教研室让我担任轮80级自动化上册的教学任务,上册主要是介绍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以及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控制原理等两部分,后者由于自学过脉冲数字电路,我还比较熟悉。关于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是属于自动控制理论范畴。这方面的知识我了解得不多也不深。一名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只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我想借助给轮80级授课的机会,系统和深入地学习自动控制理论,我买了李友善编著的上下两册《自动控制原理》。这是有150多万字大部头书。上册介绍古典控制论,下册主要讲述现代控制论,这部书理论性很深,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自学起来有不小难度,好在我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有“勤”和“苦”的自学功底,基本掌握了古典控制论。读现代控制论实在太难,每一章、每一节都会出现让人难于理解的问题,真是举步维艰,学习进度相当缓慢。通过自学,虽然大部分内容能弄懂,也有一部分难点,不论我如何反复阅读,冥思苦想,总得不到“灵光一现”,始终弄不明白,由于当时时间紧,我也不能再求全,留待以后补学吧。通过自学自动控制原理,讲授轮80级轮机自动化上册这门课就比较轻松了。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是我讲授轮机自动化课所闯过的第四关。通过这一关,我才算是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一名大学教师。
对于五年学制,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感。迫于压力,取消了五年学制,从轮87级开始改回四年学制。轮86级作为过渡,学制为四年半,学制的改变,教学计划也要随之而变,轮机自动化课时由五年学制的225学时减少到120学时。“三册书”不能再用。“花皮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反映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成果,教材必须新编。经教研室讨论,让我和张德一老师共同编写,由我做主编,我们对“花皮书”结构做了重大修改,删去了陈旧的内容,增加了微型计算机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全书共24章,我和张德一老师各编写12章,微机应用部分由我来写。计算机以前很少接触,是我编教材的一个软肋。我自学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初步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当时还没有微机在轮机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方面的教材,只有朱绍庐老师随船工作时翻译并精心加工过的一套微机应用的说明书,这对我编教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但说明书不是教材。其一,说明书篇幅太大,在有字数限制的教材中容纳不下;其二,说明书都是用小图来说明一个功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整体概念,所以对这套说明书要重新整理、选材和改编。在编写过程中,出现一张重要图纸“输入印刷电路板输入电路图”不见了(有几个相关教研室和老师借用过),我心急如焚,编写工作也难以进行。我只能到有关教研室和老师家登门寻找,终于在一位老师手里拿到了这份图纸的复印件。我如获至宝,喜之不禁,我把这份图纸做了简化处理后,教材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1990年初,由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轮机自动化》新教材(蓝皮书)。在我给轮87级讲授轮机自动化课时,第一次使用这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反映,轮机自动化这本教材编得好,有理论有实践,还有故障诊断方法,实用性强。后来这本教材在交通部所属院校和企业单位都得到好评。学校把这本教材作为精品教材推荐给交通部。给轮87级授课任务的完成,是我讲授轮机自动化课所闯过的第五关,通过这一关,表明我的知识视野扩大到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新的知识领域,才真正成为能承担各种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一名大学教师。
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忘记,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责任;不能忘记,要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滋润学生们的心田;不能忘记,为人师表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不仅在业务上,同时也在精神和品德上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1991年,学院评选教学成果奖,我被评为一等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奖励我4千元(东方石油在我院设有教学基金),并把我大幅照片贴在学校宣传橱窗里。在表彰大会上,我代表获奖教师讲话,当讲到激动处,我发出一声呐喊:“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住教育战线上校园内这片洁净的圣土吧”!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是对我所谓演讲生动的鼓励,这是教师们心灵的共鸣。
自学是无止境的。为了给我所带的硕士研究生上课,自学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模糊数学》、《模糊和智能控制理论和应用》、《人工智能原理》等十几门课程。退休后,我仍坚持自学。由于没有任务压身,这是自娱自乐的自学,是陶冶情操的自学,是保持思维能力的自学。“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体育比赛,这也是教师一生奋斗的写照。只有一次又一次拼搏,才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郑凤阁:1956年考入大连海运学院船舶动力装置专业,1961年毕业留校,分配在轮机系内燃机教研室,后转到轮机自动化教研室任教。曾任轮机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