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一代名师朱绍庐教授

作者:滕元良 来源:校友回忆录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7-06-15 10:19 阅读次数:

  


  朱绍庐老师是我校第二个博士点的首位博士生导师。在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中,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为学校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受到广泛赞颂的一代名师。我1958年开始认识朱老师;1962年到热工教研室任助教,给朱老师助课,在朱老师的安排下工作、成长,成为主讲教师;70年代应广州远洋公司的请求,派朱老师和贾欣乐老师去新购买的自动化船舶“广河”轮救急;90年代初到微电脑公司探求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案。通过这些接触和相处,对朱老师的为人和工作业绩有一些了解和思考。

  热工教研室主任——朱老师

  按当时的教学计划,动力装置专业要学习30多门课,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除老教师(部分是留洋回来的)外,是一批新锐,他们中不少人曾到名校读研究生班或进修过。他们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在诸多授课老师中朱绍庐老师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1958年上半年他主讲“工程热力学”,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他不带讲稿,表述清晰流畅,板书整洁规范,无需任何工具,画图一次成形,把传统的授课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完美无瑕。

  1958年下半年,学校开展“红专”辩论和拔“白旗”运动,批判“白专”道路。朱老师被定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是拔“白旗”的对象。他认真写出了多页书面检查,挂在教学大楼进门大厅东侧墙上。学生进出教学大楼出于好奇,去翻阅朱老师的检查,得知他竟是一位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参加工作后,从一些老师那里得知,拔“白旗”时,朱老师被定为轮机系头号“白旗”,令其在大会上做检查。他只好把挑灯夜读所读过的原版书目一一列出,并作自责。但与会者并未责备,相反的却是同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朱老师对书情有独钟,他坐得住,读得进,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一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外,几乎都在攻读中。他自学了大学数理专业的教材《高等数学教程》(原版,作者:斯米尔诺夫),四卷全部读完(数理专业只学三卷),所有作业都作一遍。由此可见其涉猎之广、钻研之深。朱老师没有出国留学,也未到名校进修过。但是,由于天资聪明、勤奋刻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具有出众的教学和科研攻坚能力。

  我在1960年提前调出到新成立的“208”教研室(原子动力装置)。贯彻“高教60条”后,学校决定让我们补上未学完的课程。1962年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我正式调入热工教研室。当时有朱绍庐、潘延龄、舒宏纪、詹宗勉和我五名教师,朱老师任教研室主任。两年多后,流体力学教研室与热工合并为热工、流力教研室,增加了贾欣乐、刘惠枝和高万功三位老师。当时正是学校贯彻“高教60条”之际,热工教研室是院教务处抓的重点教研室(朱老师曾在沈阳由教育部召开的东北地区重点高校师资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订得周全,执行严格。每周一次教学法活动,每学期安排新教师试讲。为开实验课作准备,编写习题集,准备开习题课等等,各项工作充实、紧张。朱老师给轮60级主讲工程热力学时,我和詹宗勉当助教,承担习题课、实验课和答疑等工作。后来,潘延龄老师主讲传热学,我当助教。我也给舒宏纪老师当过助教。这三位老师的讲课水平和教学效果均属一流。为他们助课,不仅学到了授课技巧,对教材也有了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受益于几位老师的传帮带,1965年教研室安排我为轮64级主讲热工课。开课一个月后,朱老师来听课。课后请朱老师提意见,他给予肯定和鼓励。

  1965年,我校举行教学模型展览,学校安排朱老师讲观摩课,受到听课者的一致好评。1965年朱老师为教研室全体老师开设提高课“流体力学”,以夯实大家的理论基础。朱老师任教以来主讲过水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空气动力学、轮机自动化,开门办学期间讲过柴油机、辅机。据51级老校友回忆,1952年他们学习电工学,考试前老师安排辅导。学生已集中到教室,但老师未到。朱老师临时救场,为他们辅导电工学(他不教电工学),两小时的答疑和讲解使他们很满意和惊奇。此乃“饱学博览、融会贯通”之体现。

  文革中朱老师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受到冲击。1970年初,下放走“五·七”道路,成为“五·七”战士。一家老小共6口人(含老母亲)在天寒地冻的2月下放到庄河县长岭公社三门孙小队。当时我在长岭公社学农基地劳动,利用休息日,骑自行车行20里路去看望他时,因为刚来不久,东西零乱。住房漏风透寒,令人心酸。因为离连时走得仓促,头发长而没理发,我给朱老师和小刚(朱的大儿子)理发后离开。

  1971年末,因为学校准备招生,要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我把朱老师和杨春龄老师(当时下放到复县长兴岛)从农村借调回校。他们在农村生活了约两年时间,均能坦然面对。朱老师当上拖拉机手,开拖拉机耕地。杨春龄老师有修手表的手艺,三里五村的人把坏了的钟表拿给他修。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人民服务。

  朱老师回校后逐步把主攻方向调整到轮机自动化。机舱里传统的主机、辅机等设备多年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自动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作为高等学校的老师必须尽快学会和掌握。当时能看到这一点并转行投身到轮机自动化的老教师仅朱老师一人。没有这次转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学者型专家——朱老师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批准中国远洋公司使用银行外汇贷款购买万吨级远洋轮船。1972年广远从西德买进我国第一艘无人机舱自动化船舶“广河”轮。公司军管小组派去接船的轮机长、电机员均未受过高等教育,不懂外语,业务水平低。在德国接船后,不会操作。只好用高薪(每月1万马克)雇请德国的大管轮和电机员跟船开回广州。航行中在船的中国轮机长和电机员仍没学会操作。广远技术部门负责人卓东明只好请求我校派两名懂德语和自动化的人上船。系里派朱老师和贾欣乐老师(英语、德国兼谙,理论功底扎实)前往。二位老师上船后,得知该船在10天后要开航,于是日以继夜地用一周时间把德文说明书译成中文,把主机遥控系统的电子线路原理和操作方法全部搞清楚,向刚派上船的轮机长陈冠峰和电机员讲明原理和操作方法。这期间,公司安排两位德国人去北京旅游。他们10天后回船,发现中国船员已经全部掌握了自动化船舶的操纵和管理,十分惊奇。公司遂安排他们二人回国。

  1982年,中远从德国订造了一批全新的微电脑控制的无人机舱集装箱船舶。微电脑刚刚用于船上,我国船员没有见过。1982年第一艘船造好后,应中远总公司的邀请,我校派对微电脑控制有过研究的朱老师随船航行,帮助培训一批电机员。该船首航中美集装箱航线,从天津新港到美国西海岸的长滩港,再到纽约。船航行在太平洋上,微电脑自动报警系统出现了故障。船上马上电告西门子公司,当船到达长滩港时,维修人员已等在岸上,马上登船检查故障,但没找到故障点。朱老师在自动化研究室已研究成功了微电脑报警系统,认为故障不在硬件上,而是在软件上。当船航行到纽约时,把这一判断告诉维修人员,建议修改软件程序。该维修人员对中国船员掌握他们的微电脑新技术表示惊奇和感谢,请朱老师去纽约的西门子维修中心参观,并送给一批资料。船到下一个港口,就收到了从德国寄来的程序芯片,换上后故障排除。

  中远总公司1972年和1982年两次从德国购买了多艘无人机舱自动化船舶,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同一时间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船舶,提高了我国船舶的自动化水平和轮机员的技术水平。

  朱老师、贾老师成为我国接触世界一流自动化船舶的学者型专家。不仅增进了校企关系,而且使他们最早接触最新的自动化技术,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打下基础,为学校日后开展自动化教学和科研创造了条件,使我院的自动化教学和科研与国际接轨。

  自动化研究所的奠基人——朱老师

  1978年我院争取到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新型运输船舶自动化的研究”,朱老师被点将,成为该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由朱老师选择。选择的人员,个人同意还需单位放人才成。最后主要由4人组成:朱绍庐、黄读业、傅光永、王立安。这4人理论功底扎实,有科研工作经历,踏实肯干,求真务实,强强结合,且具有互补性。课题的任务是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微电脑技术实现轮机自动化。朱老师、黄读业是学习轮机的,对控制对象熟悉。朱老师起着总策划的作用。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合作,努力创新,硕果累累,屡创佳绩。用两年时间研制成功“微电脑柴油机工况监测系统”和“机舱报警系统”,并成功在船上和陆地柴油机应用。1985年“DMC-101型柴油机测量分析系统”获交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DMC-500锅炉微机控制系统”列入国家“七·五”重点推广项目。1987年“DMC-501型工业锅炉微机控制系统”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DMC-502型热电站35吨/时中压燃煤锅炉微机系统”获交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加上其他研究成果获得的奖项多达15项。

  微电脑开发公司经理——朱老师

  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1984年,国务院电子办在西安举办“全国微机应用成果展览交流会”, 我院参展的“DMC-500”系列产品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在科技成果选编中把“DMC-500”系列产品列在全书之首。第二年,即85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科技展览会,展于综合大厅,受到举办单位教育部的重视。大连市主管教育和科技的副市长亲自来我院视察自动化研究所,指导工作,表示市里愿支持我院贷款,扩大“产、学、研”的成果。经主管副市长建议,征得交通部领导同意,院决定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微电脑开发公司,朱绍庐老师任经理,以出人才、出成果、科技产品服务于社会为宗旨。经过几年的拼搏,1990年“DMC-500”产品在参加国家计委、机电部、化工部举办的全国性锅炉节能控制系统评比中,该产品连续几年获得“市场占有率第一”(遍布20多个省市)、“客户反映最好”的荣誉,并排在一些名校的前面。先期开发的“微电脑柴油机工况监测系统”和“微电脑机舱报警系统”获得中国船级社产品认证,推广应用到几十艘大型船舶上。在上述主流产品之外,又相继开发出几十种其他自动控制系统和产品,并在全国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自动化研究所也是当时我国微电脑自动控制领域一个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他们已摆脱了海运系统的局限,走向了全国其他行业,在与诸多同行的竞争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而广受好评,为全国的节能、环保作出重要贡献。

  在课题组起步阶段,朱老师等人出差经常坐火车硬座往返,住宿有时住地下室,以节省经费。后来产品广受用户欢迎,微电脑公司的收入随之增加,除上交学校之外,不仅可自行解决项目的经费,并有结余,还用发展基金购买研究生用的实验设备,节省了学校的开支。福利基金按规定可用于增加研究人员的收入。

  博士生导师——朱老师

  1986年,学校以自动化研究所几年来获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申报“轮机工程学科”博士点并获得通过。这是我院的第二个博士点,朱老师成为该博士点的首位博士生导师(全院第二位博导)。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朱老师的丰硕的科研成果,“轮机工程学科”博士点的建立,就要推迟几年。到2000年最后一位博士生论文答辩,朱老师共培养2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朱老师带的博士生中,郭晨、赵永生、王国峰、周长久、陈汝义均已成为我校和兄弟院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骨干,成为教授和博导。

  结束语

  朱老师192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46年考入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轮机A班。1950年9月留校任助教。1954年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3年任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轮机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请他担任“海洋与船舶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获“吴福——振华交通教育特别贡献奖”。

  本文的题目——一代名师朱绍庐教授,本人以为仅以上述并不完全的记述,哪怕是并不了解朱老师的人,也会认同这一评价不为过誉。

  科技界大师级人物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培养不出大师级的帅才。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教育界、科技界领导层的关注和研究。一时恐怕很难有明确的答案。

  笔者认为具有成为大师级人物潜质的人是有的,但要真正成为大师尚需一些客观条件。比如大师级人物必须承担足够大的项目,从而引起领导层的关注和支持,才能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当这个项目完成时,其成果对国民经济、国防和民生事业的发展有令人瞩目的重大贡献,项目的参与者方能更上一层楼,比如评选为工程院院士。

  朱老师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严谨务实的作风,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为人谦和,能团结人,这些足以说明他是具有大师潜质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多次接触世界一流的自动化船舶,并成功用微电脑实现了柴油机和锅炉的自动控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70多万字的《微型计算机》一书。此书印刷三次,达10万多册,引起有关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同行的关注。当时可认为他们引领了我国自动化技术的新潮流。如果有更大更重要的课题,他们完全可以承担,也能攻克下来。

  1960年我院被定为全国重点高校,这顶高帽我们戴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后,在李景天书记和朱杰院长开辟的大道上继续前进。1997年,在司玉琢校长任上,我校进入了“211”工程院校行列,为学校今后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目前,我校正在开展“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的讨论,朱老师的为人、为师、拼搏精神和不平凡业绩,应是我们海大人的共同精神财富。

  朱老师现随儿子、女儿住纽约或蒙特利尔,我们遥祝朱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滕元良:1956年秋考入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系船舶动力装置专业,1960年留校任教。曾任轮机系总支书记、院党委副书记。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大连海运学院副院长,集美航海学院院长。大连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辽宁省优秀教师,厦门市优秀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