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凌水河畔壮志酬

作者:殷佩海 来源:校友回忆录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7-05-12 09:13 阅读次数:

  


  大学生活拾零

  1956年,我跨过凌水桥,迈进了大连海运学院的校门,圆了大学梦,成为海院的一名学子。“凌水”这个命名多好啊!它寓意着海院学子将会在水上展凌云、舒豪情、酬壮志。

  1956年海院扩大招生规模,招收新生660余名,是海院当时在校生的一倍还多。其中,船舶驾驶专业招收新生10个班300余名;船舶动力装置专业8个班240余名;船机修造专业2个班60余名;海运管理专业2个班60余名。我被分配在35608班,“3”是轮机管理专业代号;“56”是56级即为56年入学;“08”就是班号了。我们班约有30名同学,还有3名越南留学生阮给、阮延年、范加营。留学生有特殊待遇,他们不与中国同学住在同一栋宿舍楼。学校选派我和韩秀廷、孙凤歧三名同学陪他们一起住在经过装修的第三宿舍。我们陪他们学习,为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我们相处得很好,体现了“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1957年大学二年级,由于处理洪峰,轮管56级由8个班缩编为4个班。其中一、二班学制为五年,要学全蒸汽动力装置和内燃动力装置,三、四班为内燃机专门化班,主要学习内燃机动力装置,学制为四年(后因各种原因撤销了内燃机专门化,学制仍为五年),我被分配在四班。因此,三年级上船认识实习也就在内燃机船上进行了。首先在“建设10号”油轮上实习。这艘油轮是上海海运局刚从国外购买的4千吨级的运输原油的船舶,其设备比较先进,主机是大型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我们实习小组有十几个人,现在能记起名字的有张兆鹏、朱日洛、李家瑞,指导教师是高文祥和董盛兴。我们从未上过船,当我们走进宽敞、明亮、整齐、洁净的机舱时,顿觉心旷神怡。庞大的主机安装在机舱中央,前面有发电机,后面有燃油锅炉。在主机两侧,整齐安装着冷却水泵、滑油泵、燃油泵、舱底泵、压载泵、通用泵等等。每个机器设备,我们都感到是那么新奇,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1958年大跃进时,全民大炼钢铁,海院也不例外。我和黄读业、王祝和、邢贵全、郑凤阁等几位同学在学生食堂后面的一小块空地上,用拣来的砖头砌了个小土高炉。直径大约半米,高度两米多,我们日夜奋战在高炉旁,经过几次试炼,终于在一天晚上从小土高炉的出铁口流出了橙红色的铁水,凝成一公斤左右的铁块,这是海院第一个炼出铁的土高炉。我们兴奋异常,高喊:“出铁啦,出铁啦!”当夜系里就组织人员敲锣打鼓向党委报捷。

  经过 “反右”和“大跃进”以后,学校党组织开始在学生中发展党员。59年1月25日,我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入党介绍人是同级同学吴恒和黄庆新,他们是高中就入党的老党员,我是56级同学中在大学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60年1月25日按时转正。

  留校工作

  1960年初学校要大发展,开办许多新专业,轮机系要增设“船舶原子能动力装置专业”,为此新成立了代号为“208”教研室,从轮56级同学中抽调出九名学生组成这个全新的教研室。我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黄读业(任教研室主任、已故)、滕元良、曲光碌、史际昌、王贤惠、陈峻岭、刘锡泽、陶万庆(己故)。教研室成立初期由于没有任何教学任务,大部分人员送出进修,1960年4月份我就被送去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进修,准备向苏联专家学习有关同位素应用技术,但苏联专家一直没来,在那里自学了一点有关自动化专业的知识,有时晚上也到清华大学听些课,于1961年夏结束在自动化所的进修任务回到学校。当时学校已撤销开办原子能动力装置专业的设想,短命的“208”也随之解体,一部分人(陈峻岭、刘锡泽、陶万庆)随56级一起分配到船上工作,滕元良调到热工教研室、史际昌调到电工教研室、王贤惠调到船电专业、曲光碌转为学生专职干部,而我和黄读业仍保留“208”的编制由船舶动力装置管理教研室代管。由于没有学生,教研室也未分配什么教学任务,恰巧这时学校要求我们提前抽调出来的人要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必须补修完教学计划所设置的所有课程并考试成绩及格,还要补毕业实习并提交相当毕业论文水平的实习报告。因此首先在学校补修完了所有课程,1962年初我和黄读业二人一起就到广州海运局“水仙”号客船上补毕业实习,暑假又到大连造船厂补毕业实习及完成毕业论文,这样才正式获得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管理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此后仍留在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系任助教。

  1964年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要上船实践锻炼,于是我和陈义亮被分配到上海海运局的“和平45”号货船上见习,这艘船是从德国买来的比较先进的蒸汽机船,锅炉是链条式燃煤锅炉。我们上船第一个航次就在煤舱扒煤,再把煤运到炉前。然而这样的见习生火工作仅仅干了二个航次不到一个月,连锅炉间都没到过,更不用说机舱了,就接到学校通知要我下船,到上海外语学院留学生预备部报到学习日语。

  在上海外语学院留学生预备部学习日语近两年,到了1966年5月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出国留学彻底无望,上海外语学院留学生预备部也解散了,所有学员都各自回原单位,因此我于1966年5月份又回到大连海运学院轮机系任教。虽然留学未去成,但专修两年日语,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更多机遇。

  其中值得提到的就是1972年至1974年被借调到天津远洋公司监造组,去日本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向岛造船厂监造万吨级远洋“无人机舱”具有300吨重吊和大舱口货船“大田”、“大城”轮。这两艘船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首次为我国建造的船舶。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先进的船,自动化程度是“MO”级。所谓“无人机舱”即当班轮机员不需24小时在机舱值班,而是在自己房间值班,隔一定时间到机舱巡检一次即可,机舱所有设备都可在集中控制室操作,主机可在驾驶台遥控。两年监造工作,不仅日语口语水平有较大提高,而且较深入地掌握了机舱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程序,学到许多先进的机舱管理技术,为以后接受新的更先进的船舶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及科研工作

  1976年开始从事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船舶防污染技术、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开始承担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高粘度原油洗舱的研究”,该项目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的。我出差去天津远洋运输公司遇见当时在船技处工作的王希民老同学,他给了我一本日文的《原油洗舱技术试验研究》说明书,并问我是否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看过有关资料后明确回答他,认为日本、英国等国所研究的都是运输中东等国家生产的低凝点、低粘度的原油,而对于像我国大庆等油田生产的高粘度、高凝点的原油是否可行,必须进行试验研究。

  1977年天津远洋公司向交通部科技司申请立项,由我校承担全部研究工作,当时项目总经费大概是15万元。历经八年时间终于完成试验室试验和实船验证,1984年通过交通部科技司主持的科技成果验收,此后在我国运输高粘度原油的油轮上推广应用。参加此项研究工作的先后还有方竹(已故)、刘德供、夏治发、李希贺等。该项成果分别获得交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于1988年取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签发的我国首批“油轮原油洗舱监督员资格证书”(获得首批证书的还有方竹、姜勇)。此后数十次为大型油轮和海上浮式储油船担当“原油洗舱监督员”工作,这项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海上浮式储油船上,这种船本身没有动力推进装置,靠单点系泊停在海上油田水面上,甲板上装有锅炉、发电机、采油工艺流程处理装置,船头还有一个像炼油那样的燃烧的火炬塔。上、下船一般都是乘直升飞机,有时乘拖轮到船边,再由船上的吊篮吊上船。一次原油洗舱大约要连续进行20到30小时,最长40多个小时。整个洗舱过程中,监督员都要在“中控室”内值班,一旦发生故障或异常现象,马上就要到现场进行处置,还要定时到现场巡查。有时为检验洗舱效果,还要下到温度较高有一定可燃气的深度为30米的货油舱內。自1992年首次在渤海海洋石油公司(现为中国海洋石油天津分公司)“长青轮”上担当原油洗舱监督员,到2005年退休十多年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和湛江分公司的海上浮式储油船的原油洗舱都是聘请我担当洗舱监督员,每次都安全、按时、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取得良好信誉,成为该领域较知名专家。现在接替我这一工作的是黄连中教授,他在2006年获得“原油洗舱监督员资格证书”,现已独立担当监督员工作多次,另外现在上海海事大学的许乐平教授也持有“原油洗舱监督员资格证书”。

  多年来还主持完成交通部、国家科委、省、市科委、“国际海事组织”(IMO)等立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油轮货油装卸操作模拟器”、”油轮货油加热节能系统”、”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和“海上溢油应急反应对策的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其中有3项同时获交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l项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实行预分配制度,改革毕业实习》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作者是洪声振、郭禹、殷佩海。1项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作者是吴宛青、殷佩海,另外作为防污染分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交通部重大科研项目“水上安全与防污染及船舶监控信息技术”的研究工作,该项成果在2002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奖人名序为吴兆麟、安居白、殷佩海)。

  1995年至1997年三年间,为保证船舶及时满足“73/78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规定,使船舶航运不受到影响,主持为几百艘船舶编制了“船上油污应急计划”。承担多项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任务,主讲过“船舶辅机”、“船舶动力装置管理”、“船舶冷藏及空调”、“轮机概论”、“船舶防污染技术”等课程。

  编 译 图 书

  1998年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主编的符合STCW公约要求、航海类专业教学指等委员会推荐、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认可的高等学校统编教材《轮机概论》(参加编写人员还有王建斌、于洪亮、白德富,主审是上海海事大学吴甲斌)和作为副主编的《船舶安全与管理》(主编是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主审是吴兆麟)。1999年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和姜勇(辽宁海事局)、徐正兴(辽宁海事局)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定,海员特殊培训系列教材《原油洗舱》一书。2000年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主编的海洋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教材和轮机工程专业选修课教材及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船舶防污染技术》(参加编写的还有赵宝刚、程东、熊德琪)。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油船管理》、《船舶制冷及其管理》(参加翻译的还有刘直,阎永阁校)、《轮机员考试试题解答》(参加翻译的还有滕毓富、李采英)等日文译著。主审由大连海事大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型油船实务》(大远任德俊船长编著)和《油船安全知识与安全操作》(大连海事局钱闵编著)。参加了《轮机工程手册》下第三卷船舶通用系统部分和《航海科技名词》轮机工程部分的编写工作,并担任《航海科技名词》轮机编写小组组长。

  培养研究生

  1986年由交通部评聘为副教授,1987年开始招收轮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7年开始同时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到2003年共招收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18名。

  1991年由交通部评聘为教授,1996年由交通部评聘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招收培养了8名博士研究生。

  1995年大连海事大学增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在我的创意下,促成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联合办学,成立了“海洋环境工程学院”,我担任常务副院长(院长是时任环保所所长的丁德文工程院院士),翌年我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与环保所联合申请“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荣誉称号及社会兼职

  几十年来虽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但并未作出特别显著成绩,却得到不少荣誉,感到有些愧疚。

  1989年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1996年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评为大连海运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获得首届“吴福—振华交通教育贡献奖”,2001年获得大连海事大学“泛洋教育优秀教师奖”一等奖,1998年被中国航海学会评为1997年度学会工作积极分子,2002年被辽宁省航海学会评为优秀学会干部。曾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交通部航海类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博士生指导教师评议组成员,交通部航海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多年以来除完成教学、科研本职工作外,还担任了一些行政工作及积极参加社会兼职工作。曾任辅机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轮机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党总支委员,科研处处长兼党总支书记,轮机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委员,轮机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海洋环境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大连海事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211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等职。还曾是中国航海学会理事(第四届),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第三、四、五届)、船舶防污染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航海学会副秘书长、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理事,辽宁、大连市造船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航海技术”杂志顾问,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轮机培训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环境保护局《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专家组专家等社会兼职。退休后2010年又被大连海事大学老教授协会选为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1年被选为大连市老教授协会理事。

  回顾五十多年的历程,我做事为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准则——“不争一时,只争千秋,任人负我,我不负人,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就写这些吧,算是借此编写校友回忆录的机会,向老同学、老师、老朋友们汇报一下我这些年来所作的一点工作。



  殷佩海:1956年考入大连海运学院船舶动力装置专业,1960年提前调出留校任教。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大连海事大学科研处处长、轮机工程学院院长等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