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综合新闻

2022年春季学期“国际仲裁公开课” 顺利结课

作者:法学院 来源:法学院 编辑:秦雪 摄影: 添加时间:2022-07-12 20:48:03

为了进一步立足国际视野,深化仲裁人才储备,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涉外法治人才,2022年4月22日至6月10日,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与内地相关高校法学院联合开设了《国际仲裁公开课》系列课程(第五季)。本届国际仲裁公开课特别邀请了八位在仲裁领域极具理论与实务经验的主讲老师,与同学们一同分享和感受仲裁的魅力。作为主办方HKIAC的特别邀请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百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线参加了课程学习

4月22日,开班仪式暨首讲顺利举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杨玲博士法律助理虞子瑾女士相继发表致辞,总结了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在临时仲裁、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以及香港公共争议解决中的特殊地位,表达了与内地仲裁委和法学院通力协作以帮助内地学子尽早接触仲裁事务的美好愿景,并由衷期待与大家一同度过八周高浓度的国际仲裁课程。

在课程第一讲中,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前任法律顾问、现任环球律师事务所顾问石佳筠律师围绕“境内外仲裁的核心区别”这一主题,结合仲裁实务分别从临时仲裁、仲裁庭的权力和仲裁程序三大角度出发,具体阐释了境内外仲裁在管辖权问题和临时措施的决定权、仲裁程序的启动、仲裁庭的组成、程序管理会议和一号程序令、文件开示制度、证人盘问制度以及庭审程序等方面的差异所在,引导同学们对仲裁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制度与基本流程建立了初步认识。

在课程第二讲中,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竹律师以“如何提起一项国际仲裁”为题,在前述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对比了国内仲裁与国际仲裁的特点和流程,并指出在国际仲裁中,案情分析与仲裁文件的准备充分与否是决定其能否有效提起的关键要素,而充分审阅案情材料、与当事人充分沟通、进行案情的整理汇总以及设计具体可执行的仲裁请求等则是其具体实现路径。其后,彭竹律师还就仲裁法修订草案及实践中境内外仲裁的融合现象展开了详细解读。

在课程第三讲中,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杨玲博士通过具体解读仲裁示范条款、仲裁地的法律意义、仲裁协议基本要素与法律适用、提交仲裁的管辖范围、仲裁员的选任、仲裁语言以及特殊情形下的仲裁条款安排等内容,针对“如何起草和谈判有效的跨境仲裁条款”作了详细阐释。课程后半段,分别由中伦事务所项蓉律师与己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旗志律师带队的Galaxy方和Sombra方结合本节课所学理论,就双方的股权转让协议项下的仲裁条款的敲定展开了精彩绝伦的模拟谈判,同学们对此纷纷表示收获良多、获益匪浅。

在课程第四讲中,汇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菁菁律师以“证据”为切入点,依次从证据规则、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证据流程、证据类型以及证据听证会五个板块,针对诉讼证明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别证据的具体准备问题进行了细致讲解,使同学们在证据层面对国际仲裁法律知识和实务操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课程的第五讲中,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湘林律师介绍了“如何准备国际仲裁的庭审”相关知识,课程从庭审模式、庭审流程与特点、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开庭陈述、证人盘问和结案陈词六个部分展开,针对国际仲裁庭审的各个流程和程序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结合自身经历,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了实务的相关技巧,使得同学们对国际仲裁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课程的第六讲中,昆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海燕律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在国际仲裁中申请临时措施”,从临时措施概述、仲裁庭与临时措施、各地法院与临时措施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中国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制度,比较分析了英美相关制度。

在课程的第七讲中,高博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康健和律师刘昶为大家介绍了“如何跨境执行国际仲裁裁决”的相关知识,课程分别从跨境执行国际仲裁裁决的法律渠道及基本程序、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况和执行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并在课后对同学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作为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的特别邀请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组织本硕学生连续参加了多期国际仲裁培训课程。《国际仲裁公开课》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我院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进程,更使同学们在扩展国际视野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国际仲裁理论与实践,为同学们之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