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百无聊赖之际,你也许会闭眼沉思,用自己的闲情逸致去欣赏人生、品味生活;又或许,你会抒发感慨,用语言诠释你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见解;而我,就在这个微风轻拂的午后,于绿荫之下,称量古代哲人灵魂的质量:孔夫子,100千克,身体里饱含儒家思想,成为之后几千年中华文化中封建王朝的正统;荷马,90千克,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奥德赛》,又或是举世闻名的《荷马史诗》,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西方哲学;柏拉图,80千克,肩负着客观唯心主义的核心理论;亚里士多德,80千克,这本百科全书过于厚重,承载着古代西方文明的兴盛……提此,“古代希腊三贤”就只剩下苏格拉底,我该如何定义他灵魂的质量呢?他一生有什么著作成就?或是什么伟大发明?他什么都没有,他出身贫寒,依靠学生奉献维持生计,最后被判服毒而死,没有留下任何作品,人们只能通过柏拉图的《柏拉图对话录》了解他。他一生碌碌无为?可为什么任何人对这个名字如此熟悉呢?于是,他谜一般的人生吸引着我,走近苏格拉底,走进一庄任思想自由翱翔的殿堂!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代希腊三贤”,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宣扬哲学,崇尚知识即美德。他说自己是无知的。为何无知?物质在何处?--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没有过上一种省察的、哲学的生活。为何要了解自己?--世界有真理,这真理在你之中!这就和中国古代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相类似,时刻省察自己,时刻发现自己,时刻了解自己。于是,不管你是想努力改进,还是想完善理性自我,你最终都要做的事,就是问自己“为什么?”。
那么,如何才是过省察的生活呢?人的无知在于他无时无刻都在想着了解世界,却未曾想过了解自己。诚然,相对世界而言,人自己太渺小,太微弱,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同样是这一滴滴水,汇聚成整个海洋;人的确渺小,但众多的人,最终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自然,改变了眼前的一切。由此观之,了解客观的世界,相对于了解主观的自己,便容易了许多。这样说来,无知的人无知在何处?--无知在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无知在没有过上一种省察的生活!--这是一种不智慧的做法。
而智慧与否,既与无知相对,又与无知同出一门--谁明白就智慧而言,他实在不算什么,谁就最有智慧!智慧这个范畴太大,相对而言,人是“无知”的,人不可能达至“智慧”,但并不说明追求智慧是毫无意义的,它带给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积极进取、省察自己的生活。正如人不可能尽善尽美,但需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这颗心也许并不能真正使你变得完美,但它会给你一种永不堕落的信仰。因而,努力去达到一种实际上不可企及的目标是有益的。追求智慧这个不可企及的目标,而且过省察的生活,而不是追逐金钱、名誉和政治权利,则会受益匪浅,既然有益,人就应该把时间集中在德性上,努力追求道德智慧。
德性,同“智慧”一样,再熟悉不过的名词,然而对于德性,谁又能说自己知之甚多呢?苏格拉底宣扬道德智慧,并认为是一种根本,这对于现代的我们,不依旧如此么?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欣赏过多的高楼林立、市井繁华,也许会让眼睛疲惫不堪,何不让心毫无顾忌的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多多追求自己得到的智慧,如此,就不会出现“老人摔倒扶不扶”等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多关注自己,多省察自己,才能更好的感知世界的道德维度。
如何过上一种省察的生活呢?其实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希腊,圣贤们早已给了我们答案:苏格拉底强调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孔子曰“内省”、“自论”;孟子道“存心”……那个唯心主义的修养都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自省则需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自己在这个自由的维度中徜徉,如东坡所述:“间一二日辄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皆忘,身心皆空。”省察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理性不应该首先沉思宇宙和自然的运转,而应该沉思我们自己,从而让自己过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知道真正的自我。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摒弃堕落,拾起省察,让生命之花在历史的长河中花开不败,于是,忧缀几案的,再不会是身体的躯壳,因为那时,灵魂的重量已无所谓轻重,既似丝缕鸿毛,又似岿然泰山。换句话说,那时的你,也许就叫做--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