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我们台湾这些年》后,廖信忠又写出了《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一书,旨在更细致地向大陆同胞展示一个立体真实的台湾,两书读起来颇有些一脉相承的意味。通过书中的展示,台湾不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地理概念和硬绷绷的政治话题,相反,她成为时代洪流中微不足道的凡人俗事和细枝末节。而这个由很多小细节、小人物和小事件叠加出来的新形象,正在有意无意地提醒着海峡对岸的我们:这是台湾--一个琐屑的、温情的台湾,她在对你说家长里短。
从《马关条约》日治时期再到一九四九年国府迁台,广义上说,两岸分裂已久。正如书中所写,一九四五年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这短暂四年的两岸重逢,留给双方了解的时间太少。一直以来,两岸间彼此试探,都在小心翼翼,都在猜测彼岸。双方有的缺点被放大,有的优点又被掩埋。民族分裂是一国之恸,不得不说,海峡两岸民众对于这个话题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大家一直不知道对方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也不知道他们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感情。而一味的揣测端度并不是最佳途径,因此大家都闹了不少笑话。想触碰,又收回手,恐怕是对两岸平民态度的真实写照。
有道是历史不外乎人事。可是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媒体展示台湾,名人名家评点台湾,我们并没有机会去听听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讲述自身。高视角和大视野固然很好,不过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知道在对方身上发生了什么,才能更好地换位思考,然后才会产生认同感。《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通过简单、生活化的故事,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个体的命运往往能折射出群体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书中从1944年讲起,为我们细细描画了13位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这些经历,有关战争、当兵、爱情、友情、家庭,都是时代的缩影。书中的描写,在亲切的真实中带有一点感慨,让人读起来有笑有泪。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一个个台湾小人物说着俏皮丰满的对话,大时代变迁对个人的影响就在日常对白中自然不刻意地浮出,让人唏嘘又感动。
罗杰斯说过:“当我看着这个世界时,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这便是了,当你尝试着去触碰那些真实的生命,而不是遥遥地观望整个世界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自己也鲜活起来。任何历史都离不开人,台湾多舛的近代历史造成了几代人的无根感,可是即使有身份认同的缺失,又能怎样呢?在时代呼啸的洪流前,他们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无能为力的大多数。而此时此刻,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我知道,我正在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无关乎时空距离,仅在于一种原始的情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当然,年青一代的家国情怀有时候不比上一辈。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我们,往往更关注现世的点滴而不是看上去遥远而冰冷的政治问题。于年轻人而言,可能港台娱乐文化比带有政治色彩的两岸关系更早进入他们的生活。但是,翻开《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便不难发现,那些貌似的遥不可及其实并没有远离过我们。台湾,很远;台湾,很近。两岸同宗同祖,看台湾历史,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我们自己。在两岸关系高度政治化的情况下,很多人的选择是避而不谈,可这并不代表两岸关系就是一个能忽略的问题。我们把历史政治拒之门外,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历史政治浪潮中的一员。书中展现了几个常被提及的台湾话题:身份认同、匪谍、兵变、解严等等。话题是老生常谈,但当这些大话题从小人物的闲谈中、从他们的生活细节与人生选择中显现出来的时候,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鲜活的人的经历展现了历史,或者是,他们构成了历史。
关于台湾的图书不在少数,而廖信忠的娓娓道来给了我们一个平视台湾民众生活的机会,我们真正地开始了解一个在政治和娱乐之外的台湾--不特别、不起眼,如你,如我。也正是这一幅台湾风情画,让我感知了台湾平民的生存与生活、命运与情感。浅浅的海峡里,是思念,也是期盼。从庙堂到江湖,台湾其实和我们一样,借用书里一句话,就是“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代表不知道”。游子在外,牵挂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