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读书活动,我阅读了推荐书目:由余杰所作的《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此书是作者在访问日本后通过采访整理以及深入观察日本社会万象后所写的随笔文集。作品详细梳理了中日百年来的恩怨,提出了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历史和现实问题,并从作者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中日关系有了详细、深刻的见解。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说的:日本,一个开满美丽樱花的国度,一个将日常生活高度艺术化的国度。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曾经是中国文化最热烈的崇拜者和学习者。在日本,最完整得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某些精髓部分。同时,日本也是东南边陲的一个群岛之国,近代以来却又用武力将中国逼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所遭受的苦难很多都与日本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日本,也是亚洲最富裕的经济大国,是中国对外关系和贸易绕不开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日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世界性难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中日关系始终贯穿着矛盾。凭我有限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恐怕是没办法给出一个定论的。但作为一个大学生,可我仍愿通过所学,利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关于矛盾的观点和方法,结合阅读书籍的思想和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日本的发展是从近代开始的,在1854年日本幕府与美国签订《美日亲善条约》开始,日本便认识到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为国家带来的强大和崛起。日本没有像同时期的中国一样,在鸦片战争后依旧固步自封、盲目乐观,而是勤奋的寻找强国的方法。日本政权在面对外部挑战时,表现出比满清统治者更强的适应和进取性。他们放低姿态,从国外聘请技术专家,加强与强国之间的外出交流,建立新政,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明确提出“求知识于世界”的口号。很快,明治维新初见成效,而日本的近代化也取得了成功。
日本在自强之后,也企图效仿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策略,并逐渐孕育出以“大陆政策”为核心的,战略性的“大亚细亚主义”的怪胎。他选择的目的地,便是正在饱受近代化变数和坎坷的中国。之后几十年发生的事,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中国人奋起抗争,忍受了任何国家的人都无法忍受的艰苦生活,在疾病,饥饿,寒冷以及敌人先进的武器面前屹立不倒。终于,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抗日战争自此取得完全胜利。
战争虽然结束了,可是在战争结束的这70年,中日关系何去何从,依然很值得深思。从经济方面看,中日是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政治关系,却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两国的战争虽然已经结束,可是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却永远不能放下。
而在今天,中国和日本的矛盾主要存在于领土纷争。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钓鱼岛问题从表面看是领土问题,钓鱼岛面积只有七平方公里,但它决定着这周围二十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归属和其中蕴藏的丰富石油资源。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海事大学的一名学生,一定要明确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并不是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4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更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领土面积。所以我们要捍卫我们的领土完整。 但同时也要理性爱国,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问题。
我仿佛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中日关系形容为铁与犁。中日的关系尴尬,暧昧,微妙但又无法缺少联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正视这段历史,要利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中日两国近百年中的主要矛盾,或许我们的能力还很弱小,我们的思想也不够全面,但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在思政课学习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一定会拥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我们也并不能一味的记恨日本,这个与中国源远流长的邻国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明治维新看,他们肯放低姿态,同时积极接受发展新事物的勇气和激情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要增强创新意识,同时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在迈入全球化高度一体的今天,日本人的高素质也让人钦佩,他们的排队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都是我们作为邻居应该学习的。日本在高科技方面的发展也不可小觑。日本作为岛国,外贸运输基本依靠航运业。日本的港口物流和航运的发展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现实呼应着历史,历史启示着未来。作为大学生,从中日这段关系中也要获得自己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些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新鲜的事物,我们要有探索的欲望。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要有虚怀若谷的气质。面对挫折不能轻言放弃,分析问题要讲求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坚持阅读,从书中汲取灵感。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