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那个春天,由分处三地的三所航海院校合并组建的大连海运学院诞生了。此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工作,如今已从“全国重点”向“世界一流”迈进。岁月匆匆,转瞬间并校已是50周年了。回首往事,真是思绪无限,感慨万千。粉碎“四人帮”以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学校在恢复整顿、狠抓教学的同时,乘全国科学大会的东风,在总结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学、赶、全超”狂热思潮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决心按照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全面规划落实教学任务。同时,面向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抓科研、上项目,以求彻底改变建校以来科学研究工作长期处于“短腿”窘境的被动局面,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思前想后,觉得以下诸事值得一写。
一、一代勤奋的人带来良好开端
1978年,时任院长的朱杰同志,亲率一批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去上海参加有关会议,争取科研任务。南下之行,天遂人愿,我校有幸夺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大型船舶自动化研究”课题,这就是当年大家戏称为从上海抱回的“大西瓜”。任务在身,梯队力量的组织,就成了学校有关部门必须首先协调解决的重要问题。将领队人物确定为朱绍庐老师,由于各部门的认识比较一致,所以一锤就定了音。但是对团队其他成员的选调,却费了一些心思和周折,因为它涉及学校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里有一段插曲。“文革”期间,“四人帮”出于政治需要,在粉碎帝国主义垄断的旗号下,大搞半导体研制。当时基础部有一个单晶硅小组,根据大连市硅材料质量工作会议的决定和分派,承担了多晶硅检验方法的研究任务。经过3年多的努力工作,取得硕果。多晶硅中磷硼含量测定的两点法,因方法简便,测试迅速,且对设备要求不高,易于推广,被冶金部组织向全国六省市推介。该成果还在1978年辽宁省科学大会上获重大贡献项目奖。这件事虽属意外,但却给人以启示。在这个科研项目中,作出贡献的是三个年轻人,一位是物理教师付光永,一位是力学教师王立安,一位是数学教师欧仕用。这不仅充分显示了这三位基础课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不凡功力,更可喜的是它打开了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的基础课教师不可能搞科研的紧箍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了潜藏在教师队伍中的力量和智慧。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在组建上述课题组时,学校决定从基础部的数学、物理、力学三个教研室各调一名青年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名单的首选(因欧仕用老师离校,此时从数学室抽调的是孙占山老师)。消息传出,基础部上下议论纷纷,反应强烈。因为这三位青年教师是各教研室的培养对象,是计划派去外校进修提高的“种子型”人选,而且刚从学校举办的教师英语口语提高班学习结业回到教研室,现在要抽调他们,如同要伤教研室的筋骨。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基础部上上下下能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得失出发,最终在兴校路上 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这样,一个既有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又有中年和青年教师,涵盖多学科尖子的课题组成立了。大家决心团结一致,打一场硬仗,而且务求必胜。这既是课题组全体的决心,也是学校上上下下的企盼。而今迈步从头越,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凭着依靠群众、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的精神,凭着集体智慧和学术远见,在开题的关键时刻,他们避开搞自动化习惯采用常规电子线路的“便道”,独辟蹊径,知难而进,踏上了将发明才几年的微机应用到控制船舶主机的创新之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难探索,终于研制成功了“大型运输船舶机舱报警和柴油机工况检测微机系统”。该成果不仅获得了交通部和辽宁省的多次表彰,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该项目可以说是开创了我校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承接大项目的成功之举,为提高办学层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辟了攀登之路。同时,该项科研成果,不仅编写出版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质量教材《轮机自动化》和《微型计算机》,还开出了颇受本科生和研究生欢迎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培养和造就了既长于搞教学又长于抓科研的“双肩挑”型的人才。
这一事例说明只要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当,就能够激发教师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说明,根据国家需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发挥学校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重要方面军作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走自我创新之路
当时,在朱杰院长领导下筹组的另一科研团队,是由杨烈宇教授领衔的船舶金属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该所成员由“文革”前我校船机修理和金属工艺两个教研室的教师组成。杨教授经落实政策由农村返校,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向学校领导提出了创造开展科研工作条件的建议和请求,校领导高瞻远瞩,立足长远,作出了超常规的果断决策--向交通部求贷百万元巨款,计划一步到位地引进一批当时最先进的测试设备,以供筹建中的实验室之用。这一超常规的果断决策,主要是考虑到远洋公司在国外建造的船舶,仍需耗费大量外汇进口船用柴油机主要备件这一现状,为了打破国际垄断,必须尽快自行研制出达到进口质量要求的备件。因此,研究所的攻关目标是以远洋船舶备件的研制为对象,以自建中间试验室,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为手段,力求及早服务远洋、服务社会和如期还贷。自力更生,打破垄断,这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鼓舞和激励着研究所的全体成员,他们首战告捷的是“碳氮钛等离子三元共渗技术”的问世,并随即正式投产;接着,“万吨级远洋货轮主轴镀铁修复技术”相继出台,它的出台彻底改变了万吨巨轮的主轴只能换新不能修复的历史。
事实证明,应用镀铁法修复的主轴的使用质量,可与新轴相媲美。该项技术因获得国际船级社的认可而得以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所足额还贷,而且在随后的五六年间创造经济效益亿元以上。除前述两项技术外,该所成果丰硕,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两项和国家专利三项,南下捧“西瓜”、北上请“巨贷”所催生的两个科研团队,还为学校首开了建立硕士和博士点记录。这不仅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了必备条件,而且为学校建设“两个中心”,向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教学设施的更新
“文革”后,学校恢复了仍由交通部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为了创造航海类专业学生海上实习和专业技术训练的条件,1981年10月,交通部投资为学校购买了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并改装为教学生产实习船,命名为“育英”轮。从“红专”轮到“育英”轮,走的是一条买“二手船”加以修缮改装的路子。70年代初,为切实改善海上实习条件,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增加专业课教师上船的实践经历和密切校企协作关系,探索合作办学新路,学校曾同中远天津分公司协议商定,将该公司所属的“大理”、“大冶”两船作为我校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试验船进行试点。此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获成功,给人留下的是不尽的惋惜和难以忘怀的遗憾,但是搞“三结合”实习船的思想仍深埋在人们的心底没有泯灭。后来,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改善和解决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条件,更成为不断撞击着人们心扉的问题。80年代初,终于传来了交通部批准拨专款建造“三结合”新实习船设计任务书的好消息,这不仅为改善学生实习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试验空间和新的更大的舞台。作为海上实践基地的建设,“育龙”轮的建造也从买“二手船”搞生产教学型的模式,登上了订造“三结合”专用船的新台阶。同时,“育龙”轮作为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万吨级“三结合”远洋实习船,除了在舱面辟有专门的科研实验用舱室外,还在机舱建有实习用的集中控制室。更重要的是实习集控室的主要设备和装置,采用了我们自行研制的科研成果--大型运输船舶机舱报警和柴油机工况监测微机系统。就是这样,从实验运用到了实船,漂洋过海劈波斩浪去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质量保证。该系统装船使用一年多以后,证明先进可靠。用“二手船”作实习船的做法已画上句号,还是订造新船搞“三结合”好。
四、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1978年,学校迎来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77、78级新生。这批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由于受“十年动乱”的影响,他们的英语和数、理、化程度参差不齐,就入学后的英语教学而言,跟技校、中专的英语教学没什么差别,大多是从ABC开始教起。因此,如何恢复和改进英语教学,自然成为当时改革教学的起始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着重点之一。在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校调动和发挥了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基础阶段的教学,另一方面,又在基础阶段结束后,组织专业课教师开设专业阅读课,力求在面上培养学生阅读专业科技书刊的能力。同时,还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开设口语选修课,培养听说能力,尽可能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落实和保证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在口语班的考试方法上,还创造了用录音带记录口试的实况,然后由评“卷”教师根据录音记录评定等级的“等级考试法”。成绩评定分为A、B两级,并发给“口语等级证书”,以资鼓励。“等级考试法”考评分离,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定要求。
上述做法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成功的。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所有成功的另一面,这就是当时那批曾经深受动乱之害的青年学生,极为珍惜自己所获得的上大学的机会,他们对学习表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顽强拼搏精神,因而学有所成业有所就。这两届学生毕业后多数分配在远洋、海运单位和有关领导部门工作,有部分同学因为具有既擅口语又懂专业的优势,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业务洽谈和交涉中,不仅没有语言障碍,而且起到了一名译员的作用。
五、走上特色一流办学之路
10年前,国家“211工程”建设工作启动。学校为了争取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对建校40年来的办学思想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这次总结,是一次梳理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在回顾、认识、展望基础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如今,办特色鲜明的多学科、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从“全国重点”向“世界一流”迈进,成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回顾历史,按时序顺流而下地追索观察,不难发现,学校自呱呱坠地之日起,迂回曲折探索前进,以至有所开拓创新的历程,便是我们已经由专业针对性突出、专业学科比较单一、教学科研两条腿长短不一的独立学院,逐步迈上了建设独具特色、多学科、多层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漫漫兴校路。这是历史的必然,愿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作者:周光庭:
1946年考入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51年毕业于上海航务学院并留校工作;
高级工程师;曾任大连海运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