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大学时代的回忆

作者:陈家源 来源:校友回忆录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7-03-16 14:45 阅读次数:

  


  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命运。就我的家庭来说,能念到高中已属不易。我于1955-1960年在大连海运学院度过了5年大学生活。至今我仍保留了那时期的一些照片,今天打开影集看看,这些照片重新引起我对大学时期校园生活的思念和回忆。

  服从分配是我的第一志愿

  记得高中毕业前夕,大连海运学院的丁主任到丹东高中招生时,学校安排招生人员与我们谈话后,我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大连海运学院,其它志愿都是随便填写的。而且丁主任说海运学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吃饭不要钱,家庭困难同学还可以申请助学金,这也是我选择海院的主要原因。我们高中有9名同学考入海运学院(图1)。我们有6人学习海运管理。教学计划全部是照搬苏联的,海运学院还请了四位苏联和波兰专家。我当时虽然不懂得海管专业将来的工作性质,感觉学校对该专业很重视,我很高兴能被分配在海管系,而且在毕业前夕就把我派到北京中科院力学所进修运筹学,实际已留校任教。这一切安排,我都感到是党的培养和信任。

  老大哥的关怀

  大学入学的第一天,海管系的老大哥在大连火车站接站,一直陪送到白山路老学区,吃了中饭后又送我们到凌水河畔。他们向我介绍学院和专业,并带领我们到海边游泳,使我感到很温暖。当时海运学院各个专业的老大哥大姐们对刚入学的弟弟妹妹们关爱备至,这是海院的优良传统。后来又给我们班送来理发工具,教会我们自己理发。大学五年,我们全班都自己理发。不久我已是班里的理发高手之一(图2是我在给崔景俊同学理发)。当时,在我们海管系就有管二(图3是1953年并校后招收的首届新生)、管四、管五(两个班),再加上我们管一(甲、乙两班)一共六个班。入学当年张副院长在教学楼前与我们班一起合影留念。

  当老大哥带我到海边游泳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海浪的声音,大海的胸怀一下就把我拥抱在他的怀抱里,使我爱上了大海,更爱上了海运学院,爱上了海运管理专业。

  半军事化管理使我成为长跑运动员

  我小时候得过几场大病,身体一直很弱,上高中时还是班里最矮小的排头兵。海运学院当时就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一起床,三分钟就得到操场上参加早操。我作完了早操就从学校的正门出发,沿着公路向大连工学院的方向,从后山跑回第一宿舍前的操场,坚持下来使我的身体素质得到迅速提高。不仅成为班里的中、长跑能手,参加过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万米和马拉松的比赛,而且成为大专院校“12.9”接力赛的海院代表队员。

  凌水湾是我们游泳的天然浴场,学校为学生准备了救生圈、游艇等,体育教研室史哲东老师组织安全救生队,学校规定了每年海边开放的时间。我还有幸被学校选送为大连市海上摩托艇队员。

  我院的伙食特别好,早餐丰富多样,有牛奶、蛋糕、粥、馒头、小菜等,可以随便吃。中午是四菜一汤,有鱼有肉,主食是米饭馒头,8人一桌,入食堂前列队入餐。厨师已经提前将饭菜摆放在饭桌上。年节时,每桌加到八个菜,鸡、鸭、鱼、肉、大海虾等特别丰盛,我经常受到同学的照顾,有的女同学不吃海虾都给我。这样丰盛的宴席,我们家过年时也从未有过。我今天的身体素质正是大学时期打下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50年代到60年代的海运学院,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我们班就有一个国乐小组,张连柄是学生会的文艺部副部长(部长是航海系的王显成),也是我们小组的组织者,业余时间在一起演奏“春江花月夜”、“步步高”、“旱天雷”等乐曲。

  这些文体活动既使学生增强了体质,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一些参与组织活动的同学还学到组织社会活动的能力。海运学院每周五下午是社团活动时间,当时我院的体育社团有田径队、男女篮球队、排球队、摩托车队(我是当时的教练)等院代表队。

文艺社团有合唱队、军乐队、国乐队、舞蹈队、口琴队等。还有院刊摄影组,参加者有管二的康健,我们班赵永顺、航海系的朱宝骐等。几乎每位同学都参加一项文体活动。记得我院的田径队在沈阳的辽宁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击败了沈阳体院队而获得冠军。  

  我院的男篮打遍全市无敌手,国家队来我院同院队进行表演赛。我们的合唱队多次在大连市的比赛中获得表演奖、指挥奖、创作奖等。

  除了文体活动之外,我们还参加公益劳动,厕所、洗漱室由各班轮流值日打扫卫生,自己动手清理校园的环境、植树、修理桌椅板凳等。

  海上航行认识实习生活

  海管专业的海上航行实习,是在海运局的“和平三号”船上进行,那是一艘三岛式的三千吨级的蒸汽机船,我们被安排在船尾舵楼上面的水手间。稍有风浪,船的尾部如同一个筛子似地在摇摆,而且舵机不停的隆隆声,使得大多数同学都不适应。个别同学一上船就倒在舱里起不来,三天三夜后当船靠上汇山码头,才爬起来。我晕船时也呕吐得厉害。在实习水手时,学插钢丝绳,正赶上大风浪,在船艏部的甲板上我连续吐了3-4次,连苦胆水都吐了出来。在驾驶台值班时,我特意买了个特大的茶缸,以防呕吐时不会吐到驾驶台的地毯上。当时我们和船员的关系特好,不值班时都自觉去帮厨。大副(在驾驶台实习时我是跟大副的班)、水手长、大厨告诉我:不要怕吐,吐了就吃,再吐再吃,还特意把西红柿、小咸菜、米饭锅粑留给我们,一是这些东西吃了容易吐,二是小咸菜有止恶心作用。经过八周的航行,结束实习时我已经不太晕船了,还增加了体重。

  这次海上航行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性格,也锻炼了在恶劣环境下的毅力和意志。使我认识到船员在海上完成运输生产任务的艰苦,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时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所以航海、轮机是真正的男子汉的专业。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尊敬敢于从事航海专业的驾驶、轮机、船电、通讯等专业的学友。

  军事训练和实弹射击

  我们的班级与航海、轮机等海上专业一样,参加军训、军事课学习,学会枪械的拆卸、擦洗和重装。我们的军事教员是海军学院调来的高峻岭少校,一身军人气质。对教学严肃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军训的课时不多,但是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实弹射击中的优秀者嘉奖是:给照相留念,图6是我们班的优秀射手集体照。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我们专业的许多课程都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如水道测量、机械零件、起重运输机等。除了海上航行实习外,港口实习也是较丰富的。在港口实习一共四次。一次是港口认识实习(大一的时候),由李万权老师带领。主要是在机械维修车间,熟悉各类装卸机械的技术性能和主要功能。在这之后开始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机械零件、起重运输机等课程,全部课程学习大约400—500多学时。之后我们参与了港口起重机的课程设计,我觉得这是一次很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是课堂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最好范例。在肖乾信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被划分四组,分别参与起重、运行、变幅、旋转等四大机构的设计,还有海港的刘明安工程师和邢工程师指导。我第一次感到所学的知识能用到生产实践中。

  共青团的团日活动

  共青团组织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五月四日或者周日我们穿上靓丽的校服,带着乐器和节目,邀请我们的辅导老师或老大哥一起到劳动公园、南山公园、星海公园等游园过团日。

  另外,在“三、八”妇女节,为女同学组织专场的庆祝,给她们赠送鲜花和礼品。

  下乡同农民一起抗旱

  大连地区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春天十年九旱。在校的五年,年年都要下乡抗旱。

  下乡抗旱是社会公益活动,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让其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接触农民是必要的。当时我们国家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在一个相当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我国的经济基础还是落后的农业经济,靠天吃饭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大学生对社会了解甚少。天不下雨,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为国家为社会尽义务。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先后到三十里堡、二十里台、亮甲店等地参加抗旱保苗、保果树、修建水库等社会劳动。

  记得在二十里台挑水保果树中,我们分成两个队,一队由体力壮的5-6人组成,完成全程1-2公里的挑水任务;另外一队划为四个组,全程划分为四个路段,实行接力挑水。

  一队由崔景俊、林命楠、宋俊文、张连柄、王福雷、陈家源等人组成全程队员,我们把水井里水都挑干了。在劳动中不仅经受了锻炼,也在思想上认识到国家

  培养一个大学生,在当时需要几个农民一年的血汗。所以就特别珍惜大学生活,知道它来之不易和党的关怀。图11是一张与当地农民一起在工地上的留影。

  毕 业 分 配

  我们毕业分配也是组织统一安排的。我在1959年就提前派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学运筹学,当时运筹学的全部文献都是英文版。可是我在航管系学的俄语,所以,研究室主任许国志教授给我的任务是一年攻读英语。但是半年后我院就连发4-5封电报追我回校,原因是58年航管系扩大招生,教师不够。还记得研究室的书记李中华对我说:“前四封来电没通知你,因为你是来读研究生的,不是住旅馆的,愿来就来愿走就走。今后你们海运学院再别往我们这儿送研究生,送来我们也不要。你们把我们这儿当成了旅馆啦”。

  学院为了将来的发展,我们班毕业时留了10人做教师,我是其中之一,也是我的心愿。当时认为被组织信任才留我做教师的,既是光荣,也是责任。光荣在于不是谁都能够有资格做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要育人,被称为灵魂工程师。

  其他大多分配到国家机关,如交通部、国家经委、交通科学院、省交通厅、中波公司、上海海运局及广州海运局等重要部门。我们毕业时的誓言是:为社会主义工作五十年!

  岁月如歌千帆过,奉献青春迎夕阳。一转眼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我们不知不觉都已进入了古稀之年。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毕业时留校任教,基本上是在教学岗位上度过了一生,虽然没有做出特别突出的业绩,但是,没有辜负党对我这名教师的信任和期望。



  陈家源:1955年秋考入大连海运学院,1960年毕业于海运管理专业,留校任教。1962年-1981年调大连港工作,1981年调回大连海运学院。曾任大连海事大学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