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并校前前后后的教学工作回忆

作者:朱绍庐 来源:校友回忆录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7-10-26 15:20 阅读次数:

  


  从1950年9月在上海航务学院被留校担任助教开始,到2000年秋主持指导我的第7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为止,我在校整整工作了50年。

  现在我住在加拿大儿女处,过着清闲的退休生活。身在异国他乡,仍然怀念着母校,经常浏览母校的网站。在网上看到庆祝并校五十周年征文,写几句以表达对母校的怀念。

  1946年秋,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上海复校,我考入复校后第一届轮机科学习。

  复校时,没有校舍,租用东长治505号原英国雷士德学院的校舍,除了教室和几间办公室以外,没有图书馆、实验室和任何设备,操场上只有一个篮球场。第一年没有学生宿舍,当时我家不在上海,只能借住在亲友家睡地铺。第二年有了学生宿舍,除了双层床以外别无他物,但终归有了个睡觉的床铺,也就十分满足了。

  当时学校只有驾驶、轮机两个专业,学生总计100人左右,教师只有10余位,有的还是兼职教授,除了上课以外,见不到教师。 学制为5年,在校学习课程3年,上船下厂实习2年。学习的课程主要有中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化、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热力学、蒸汽机、锅炉、汽轮机、内燃机、轮机设计、电工学等。除中文外,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课本或讲义。学校虽十分简陋,但大多数学生学习十分努力。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学校获得了新的生命,1950年改名为上海航务学院。这一年我留校做了轮机系的第一批助教,由于助教人少,我同时要做多门课程的助教和其他工作,如筹建实验室,购置器材图表,协助制订教学计划和办理系里的各种事务。

  1952年,高校提出向苏联学习,我院把轮机系改为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并增加了船机修理专业,学制改为在校学习5年,实习分散在各年之中,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每一专业的课程都增加到30门左右,开始采用苏联教材的中译本。苏联教材比我们原来学的英美教材理论性和系统性强,内容也更深更广。于是我重新拿起了苏联教材,对基础课如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热力学和传热学等均深入和系统地进行了学习,并突击学习俄文,在短期内达到能看懂本专业俄文书的水平。这些为以后主讲新课程,掌握新技术打下了基础。

  1953年初,交通部决定三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当时有些人不愿离开上海去大连。为此领导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我除了本人以外连同我母亲和妹妹一起来到大连,暂住在葵英街的海港宿舍中,上课和办公在白山路东北航海学院原址。我们去参观凌水桥新校址时,除了旧校门旁的两栋小平房和山坡上的一栋小白房以外一无所有,山坡上的草长得和人差不多一样高,一切要从零开始。 

由于上海一部分教师未能来大连,东北航海学院的教师也很缺乏,有很多课程特别是基础课没有教师。因此,上海来的助教不得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立即走上讲台。那年我只有24岁,担任了全院驾驶、海运管理、轮机、机修所有四个专业的水力学讲课任务。每周讲课高达18学时,还要批改作业,晚上在学校为学生答疑,回到葵英街家中还得备课,经常工作到深夜,星期天也经常工作。当然,当时很多年轻助教都是这样努力工作的。

  为了讲好课,我特别重视教学法的研究。虚心吸取教学效果好的老教授的教学方法,充分做好备课工作。为了掌握讲课内容我看了很多这一内容的参考书,取各书的优点写成详细的讲稿。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备课时经过考虑的,从不在课堂上临时任意发挥。我根据黑板的大小,备课时考虑好什么位置写什么内容,并练习徒手画直线和圆,使黑板上画的图和用尺和圆规画出的差别不大。黑板字尽量写得整齐美观。我虽有详细讲稿,但上课前独自试讲许多次,直至全部内容完全背出,包括很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也都全部记住。因此讲课时不看书和讲稿,全部凭记忆讲课。讲课时,注意学生的表情,有时要停顿一下,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接着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适当分散和重复,使学生容易掌握;每堂课开始时要把今天要用到的以前讲过的内容,简要地复习一下。我掌握好讲课的时间,打下课铃时恰好讲完课程,不拖延下课时间,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开始分散。我为学生答疑时,尽量耐心,一次不懂,换个方法再讲一次,不能讲“你这个还不懂?”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肯在教学上花功夫,所以教学效果比较好。多年后我出差遇到过去的学生时,他们对我都很热情,我的心情也很愉快。

  并校至今已50年了,现在和当年相比,真有天壤之别。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员工辛勤努力的结果。我参观过日本神户商船大学和德国费朗斯堡工学院的轮机系,我校的校舍、专业设备、办学规模、博士点、硕士点、实验设备以及师生人数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他们,如果我们在科学研究、学术水平方面更上一层楼,我校必将名符其实地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


  朱绍庐:1946年考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毕业留校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转发自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校友回忆录》(第一卷))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