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要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要闻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法学院:明法于心,守正于行,着力培养 拔尖创新法治人才

作者: 来源:法学院 编辑:王雨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24-05-06 09:29 阅读次数:

【编者按】

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专题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学单位巡礼工作,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法学院

明法于心、守正于行,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法治人才


学院简介

法学院自1998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在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法学院,2023年软科排名第38位。目前,学院开设法学本科专业,下设海商法、国际经济法、涉外法治三个专业方向,其中涉外法治专业方向于2023年获批国家级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法学院下设7个教学机构,含海商法、国际法2个教研系;民商法、刑法、宪法与行政法、理论法学、环境法与经济法5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含外籍教师3人),包括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讲师28人。


学院发展方面,法学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中获评“B+”等级。另外,法学院受交通运输部委托,先后牵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修订工作。需要突出强调的是,法学院多次派出专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全程参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船舶司法出售公约”的制定会议 。2022年12月,我校收到联合国贸法会立法首席官关于《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批准通过的通知,该条约已于2023年9月5日在京完成签约仪式。

科研成果方面,法学院教师累计主持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后期资助项目48项,各类省部级项目272项;累计发表SSCI、SCI论文100余篇,CSSCI论文530余篇;出版著作131余部、教材35部;50余篇咨政建议获批示。

此外,法学院的国际合作工作在学校目标考核中历年来稳居第一,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美国杜兰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近3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培养项目、暑期交换项目等。

党旗引领方向

聚力助推本科教育教学发展

法学院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政治担当,推动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深入推动理论武装。高起点开展主题教育,各级党员干部和师生积极参与学习,强化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做优做强,以优良作风推动事业发展,以廉政教育推动从严治党。近年来取得如下成绩:2021年法学院获评交通运输系统“七五”普法先进集体;2021年国际经济法系党支部入选辽宁省“双带头人”工作室;2021年法学院获评辽宁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2021年法学院党委被大连海事大学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2023年获辽宁省党建课题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党建优秀工作案例2项,统战案例4项,大连市党建课题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22年法学院党委入选第三批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国际法系党支部入选第三批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3年获第二届辽宁省组织员大赛团体一等奖、基础党务知识竞赛一等奖、方案策划一等奖;2023年获评辽宁省模范职工小家。

2024年国际法系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同时,获得辽宁省党建课题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党建优秀工作案例2项,统战案例4项,目前立项辽宁省党建课题2项,辽宁省高校系统党建课题1项,大连市党建课题3项。获评省部级优秀共产党员6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

提升质保效能

协同推进人才质量升级

一、学生中心、综合质保

学院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树立“学生中心化、质保综合化、党领优质化”的质保理念和质保文化。

严格标准,高效落实

学院依据学校质量管理体系中教学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本科教育教学相关制度汇编,并严格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且注重与时俱进,紧密跟随学校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法学学科培养拔尖创新“涉海+涉外”法治人才的发展目标,注重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引领,强调政治保障的核心地位,有效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培养高端法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顺畅,监督有力

法学院高度重视质量保障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由领导牵头、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质量管理团队。一是成立了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由院长、书记担任双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学生工作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专业负责人、(系)教研室、党务办主任、行政办公室主任和学生管理队伍负责人等,全面负责学院的质量管理工作。二是成立了二级教育教学质量督导组,对日常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和参加相关培训工作,积极配合学校质量内审和船级社质量外审。目前,学院已拥有校质量内审员3名,为学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法学院的日常质量评估工作具体包括: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质量评估、毕业生达成度评估、就业情况统计、用人单位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校内外审核七个方面。此外,还配备结果反馈机制和持续优化举措,各类评价结果都会被反馈给相本科教学相关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并针对反馈问题进行整改。

效果引领,优化向前

首先,学院培养方案的完成、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执行计划的制定紧密结合拔尖创新法治人才的培养需求,紧跟交通和航运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次,建设高质量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智慧模拟法庭、智慧模拟仲裁庭等,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法学院还通过向用人各方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本科教育教学进行毕业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估,确保专业教育符合国家要求、行业要求和工作单位的用人需求。


提升教学水平

精准服务拔尖创新法治人才培养

思政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在本科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着重在以下两方面推进工作:一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了“五大聚焦”工作格局,聚焦党建引领、聚焦八方联动(学院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指导员、家长、校友、学生干部、学校服务人员)、聚焦四维课堂、聚焦文化浸润、聚焦对需对心;二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和成效,具体表现为:其一,政策支持,对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改革予以经费支持;其二,大纲牵引,将课程大纲、教学活动均融入思政元素;其三,多元发力,学院开展专题培训,邀请司玉琢教授、联合国工作人员、学校思政课教师、公检法等机关人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包括: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辽宁省习近平法治思想“十大精品课程”1门;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0项。

本科地位

法学院坚持贯彻和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具体思路为:一是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障;二是注重师德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四是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完善监督机制,狠抓质量管理体系。

此外,学院领导也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将其列为党政联席会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成立本科教学督导组,针对性地开展听课工作;三是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邀请专家进行教学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四是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等方面,充分考察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五是对教师进行年度个人绩效考核时,本科教学工作量的占比最大。

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

教师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82人,含外籍专家3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讲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77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54人。拥有民商法、海洋法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近五年。引进师资成绩斐然,包括:知名教授7名、“高被引”学者1名、外籍专家3名、兴海教授1名、兴海副教授3名、青年博士19名。

近年来,法学院教师个人发展业绩突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交通运输部优秀教师1人、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1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全国交通企(事)业单位先进法律工作者2人、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与支持计划人选4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人选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1人、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6人、教育部法学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家组专家1人、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委员1人、执行委员1人、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1人、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2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团专家或分会委员3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4人、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1人、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1人。

学生发展与支持

法学院持续打造“五育并举”政治领航育人品牌,涵盖红色爱国主义、蓝色海洋强国、绿色公益普法、彩色专业技能四大主题,扩展多渠道育人载体。充分发挥学院制度审核小组作用以制度建设支持学生发展,先后制定了《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生日常管理办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生学生活动管理办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生评奖评优办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班导师管理办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就业奖励办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生工作宣传管理办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生党员阶梯式培养方案》等制度文件用以支持学生发展。

卓越教学

学院始终致力于推进卓越教学,2010年获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且在法学专业名列第一名、2015年获批首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列为大连海事大学三大高峰建设学科之一、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21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2022年获批海洋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2023年入选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14门。

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法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必修课程。近年来,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2组,具体包括:2020年13组、2021年10组、2022年15组、2023年21组、2024年24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代表性奖项有: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全国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第二十一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国家一等奖(全国季军)、2022年“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全国二等奖、2021年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国家一等奖(全国亚军)等。


深化综合改革

持续优化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近年来,法学院持续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一是新增法学涉外法治专业方向,依托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养涉海+涉外拔尖创新法律人才,推进本硕贯通培养;二是改革教学组织机构,坚持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原来的三个系,优化为“两系五室”;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牵头十八所高校共建“海洋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四是聚焦新文科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理论和技术在本科专业中的应用,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五是结合思政教学内容,提高软技能(领导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的综合素质;六是试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法学专业中探索项目制教学方法,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数字课程

构建服务型教育教学新业态

推动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入本科教育教学,深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注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推广,打造一批优质的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推进一流本科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取得更大成效。

研教融合

打造法学类实习研究教育平台

根据学科和科研发展,法学院组建和成立了20多个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夯实了研究基础。此外,法学院设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或实践教育培训基地3个,省部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并与40多家实务部门签订了实习基地,以上机构和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

探索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学院积极与用人单位保持多渠道联系,充分利用校友和企业资源,强化产学联合,加强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与时代接轨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参与、院校协同,通过开展共建标准化课程、共商培养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促专业发展等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探索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法学院逐步成为学科方向比较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术成果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法学院。今后我院将继续秉承 “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坚持航运特色,强化内涵发展,为我校的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