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做好迎评及自建工作,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专题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学单位巡礼工作,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
一、学院简介
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大连海运学院社科系。学院立足交通和海洋,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特色,注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稳步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
学院从1983年开始招生至今,为交通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毕业生受到了港航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经过40年的发展和建设,学院已成为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学位点较为齐全的办学机构。
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获批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图1:学院年龄结构图

图2:专任教师学位结构
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哲学系、社会工作与心理系、文化与艺术教育中心、国防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承担全校哲学、文学、艺术、军事、心理等通识教育活动,2019年5月成立明德书院,开展全校性内容丰富的读书、影视欣赏、讲座等文化活动,在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4名,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研究生学历占86.4%,具有境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20%。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党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与要求,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组织保障作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增强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能力。聚焦思想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做好大学生价值引领,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党支部成员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把党的思想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学院出台了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师德建设与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动学院班子建设、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规范化。推出抗疫精神情景党课作品,指导校大学生话剧团制作抗日救亡题材话剧,在排练和展演中宣传党的理论。注重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融入大学生党性实践教育全过程,推进党员教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学院荣获“交通运输部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新时代党建样板支部”等荣誉,涌现出交通运输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先进个人。

图3.学院开展“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中国海军主题成就展”进校园志愿讲解、“国际社工日”主题党日志愿服务、“Citywalk丨品读城市人文,践行青春使命”城市历史人文沉浸式学习体验、“巾帼蔷薇展风采,初心不忘领芳华”情景党课展演等多样化党员教育系列活动
三、质量保障能力
学院强调“以本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本科教育”当作学院的立院之本,始终坚持“教学相长”理念,将教和学的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能够很好地互相协作、互相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共同体。
学院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和“学”各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并做到重点环节重点抓。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二级督导,制订了本科教学二级督导制度、教师听课制度等10余项本科教学相关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用制度来指导,做到管理的科学化、责任的明确化、程序的规范化,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学院采取电话访谈,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质量与个人成长满意度,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基本评价。用人单位在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吃苦耐劳精神、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才质量得到认可,同时,毕业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符合度认同感较高。

树立质保理念,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四、教育教学水平
1. “固本强基”,以课程思政引领人才培养
学院尝试构建“新文科”-“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不仅具有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共性要求,而且还担负起培育学生政治意识、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的独特使命。学院大力倡导新文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同向而行,形成文理兼备、知识融合、交叉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

过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学院有6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课程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竞赛一、二、三等奖,以上课程的设计中都嵌入了思政元素。此外,学院选派专业课教师担任各班级班主任、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就思政教育问题举办专题讲座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于课堂内外;选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兼职辅导员,充实了专业思政建设的人才队伍。
2.“理实融合”,以社会实践促进科学育人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技巧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室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实操训练是重要的培养手段。
学院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课程,与社会接触,挖掘真实问题。学生走入基层治理,参与社区工作,学以致用的同时,能够扎根时事与事实,从真实世界中发现公共管理的必要性与时代性。

图4.开展走进社区、实验室训练和项目制实习等系列活动
通过走进社区、实验室训练和项目制实习,学生提升了专业能力和综合性能力;通过让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专业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现实情况,熟悉工作的职业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在真实的环境中全面锻炼和提升职业素养。
3.“培根溯源”,以人文课程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学院除了建设4个本科专业,还承担全校的哲学、文学、艺术、军事以及心理健康的公共课教学,并建有明德书院,为全校师生提供人文素养培育。所有专业教师均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竞赛。学院教师获得辽宁省级教学名师、校级课程名师、优秀教师等称号,学生对专业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特色教育:国防教育及军事课教学历史悠久,始终遵循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不断完善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及学生军事训练机制,努力提升学生的国防观念、军事素养和综合素质。曾多次获得辽宁省“先进军事教研室”称号,开设的《军事理论》课获批2022年社会实践类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图5-1广西军事教师到海事大学进行培训
图5-2全国高校青少年科学营到海事射击馆培训
图5-3科学营学生进行实弹射击
4.“以文化人”,以明德书院活动浸润人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书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通识教育与美育领域,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与多元的色彩。
明德书院开展了“人文经典领读”、“电影赏析”、“通识讲座”、“有鹏来沙龙”、“学文沙龙故事会”等系列活动,共计开展1300余场活动,累计参加师生万余人次。
书院还组织世界读书日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要有春季“趁春光、读春诗”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夏季端午系列汉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秋季“灯影的魅力”皮影戏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在美育教育方面,明德书院逐步培育出“和乐钢琴工作坊”、“走进博物馆”课程、“以美育人,感受历史文化”博物馆研学、陶艺、石头手工画、摄影、皮影戏等周期性活动,丰富了美育活动类型,增加了美育活动的频次,扩展了美育建设的新方向、新机遇。明德书院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师生们提供了一片心灵的净土与思想的乐园。

图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图7 明德书院“人文经典”领读等活动
五、学生发展与支持
本科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学院对于学生发展本着动员全院力量,全力支持的工作理念,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创新机制,强化学生价值引领,提升育人实效
创新工作模式,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即明确一条主线: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抓住一个重点:支部建设精细化;培育一项品牌:网络育人特色化。指导员开设并运营微信公众号“焦学相长”,累计发布推文110余篇,阅读量万余人次。公众号以“焦”个朋友、思政“学”堂、积习“相”沿、“长”握本领等版块为主要载体呈现。

“焦学相长”公众号部分内容
2.机制为先,发挥合力,助力优秀学风形成。以学院学风建设精品项目“‘行之有力’学业规划工作室”“学业精准帮扶模式探索研究”为依托,建立“1234”工作机制。累计开展学风建设大会、“八点钟”学习经验交流活动等各类学风建设专项活动80余场次,累计收取关于学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00余条。

各类学风建设专项活动
六、卓越教学
学院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需求,秉持“基于成果的教育”(OBE)理念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以及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验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讨教学过程中专业核心知识、实践问题和应用能力的有机结合。
学院公共管理系与大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等8个校外机构分别建有社会实践基地,建有电子政务实验室。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建成近20个稳定签约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省级教学实践基地1个;领办大连市西岗区一路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大连市福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多项为民服务项目。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合作办学,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滨河分校签有合作协议,有“2+2”“3+1”“3+1+1”等多种本科、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保持较为密切的交往。
七、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重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增加创新训练类课程和创新实践项目,规划创新训练的阶段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各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在上海、北京等企业签约基地开展了更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驱动,激励学生从专业切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院指导的“盒你同行-共享快递包装整体解决方案”获得国家级奖项,并进行实践孵化;“海大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入实践运营阶段;学院荣获学校暑期就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6人次,省级奖项6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