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布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姜谙男教授团队的“用于地铁车站拱盖法施工临时支撑拆除长度确定的方法”发明专利获得优秀奖。至此,我校已连续四年获得该奖项。“用于地铁车站拱盖法施工临时支撑拆除长度确定的方法”发明专利属于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领域,团队以本专利技术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专利池”,同族专利包括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授权实用新型7项,...
近日,船舶电气工程学院郝立颖教授团队在水下视觉感知增强领域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FENet: Cost-effective underwater image enhancement network via cascaded feature extraction”为题发表于《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AI)。EAAI为人工智能领域权威期刊,最新影响因子7.5,现属于中科院1区Top期刊。受水体对光照吸收与散射效应的物理约束,当前水下视觉感知技术仍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水下光视觉图像普遍存在对比度低、...
5月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利益攸关方论坛(Multi-stakeholder Forum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TI)期间,由我校航海学院气象教研室简俊教授参与发起的 "推动自然和人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无缝预测与服务计划"(The Seamless Prediction and Services for Sustainable Natural and Built Environments,简称SEPRESS)正式入选联合国 "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2025年,大模型技术不仅在技术层面取得了突破,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价值。船舶自动驾驶作为大模型应用的重要应用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大模型多模态交互和复杂因素推理的能力,模拟经验丰富的船长并最终实现船舶端到端无人驾驶。近日,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大连海大智龙科技有限公司、智轮(大连)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国内首个船舶自动驾驶大模型—...
近日,轮机工程学院大连市船舶绿色动力与高效热管理重点实验室在氢能驱动船舶混合动力系统多能流调控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lectric-Thermal-Gas Synergistic Dynamics in PEMFC-LIB Hybrid Systems for Hydrogen Ships: A Multi-Scale Evaluation Framework”为题发表于eTransportation(影响因子15.1)。这是我校以唯一通讯单位在该期刊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eTransportation是由交通电动化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欧阳明高院士创刊建立,...
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飏副教授,联合英国利兹大学Simon Poulton教授、Fred Bowyer、熊怡俊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教授、韩美玲博士,河海大学何天辰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金川、唐玄教授,在《Geology》发表题为“Marine redox and nutrient dynamics linked to the Cambrian radiation of animals”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的磷循环过程及其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潜在联系。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