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海洋法学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航行安全与航运安全法律挑战及应对”在我校举行

作者:李硕 | 摄影: | 发布时间:2025-04-27

分享:

4月25日,由中国海洋法学会主办,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研究院联合浙江省海洋法治研究院、浙江大学海洋法律与治理中心共同承办的“航行安全与航运安全法律挑战及应对”专题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会议由大连海事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邹克渊主持,学校党委书记许民强、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梁黎明致开幕辞。

许民强代表学校对中国海洋法学会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参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法学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参与立法及服务国家涉海决策需求等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期待各位专家交流思想、集思广益,为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积极建言献策。

梁黎明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专题研讨会立足于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旨在以创新的学术视角和前瞻性的研究思维,深入探讨海洋热点问题。她强调,这种跨领域跨学科的深度研讨,不仅有助于推动海洋法治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更能为实践中的海洋权益维护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聚焦三个议题:“航行安全与我国海上安全利益维护”,“航行安全维度下的航运安全”,“航行安全与全球贸易安全体系治理”。

议题一“航行安全与我国海上安全利益维护”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吴继陆主持。前中国驻挪威大使、中国海洋法学会顾问易先良率先以“中国外交服务于海上安全:实践与问题”为题发表专题报告。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余敏友结合司法实践探讨“当前的南海航行自由”。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院长储建国教授系统阐述“主权含义的历史演变及海洋领域主权性能力建设”。中山大学法学院郭萍教授通过典型案例,深度解析“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工程项目安全法治保障路径”。武汉大学边海院黄伟副教授针对“当前海盗行为和海上武装抢劫行为对我国航行和航运安全的威胁及其法律应对”提出创新见解。

议题二“航行安全维度下的航运安全”由浙江大学海洋法律与治理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赵骏主持。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极地海事研究中心主任李振福教授针对“北极航线安全评估与挑战”进行战略研判。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永明教授创新性探讨“巴拿马运河治理困局及其影响”。广州交通大学(筹)海事法律与交通管理学院院长李天生教授剖析“美国政策对航运安全的负面效应及应对方案”。宁波大学曲波教授从国际法视角解读“《马德里议定书》框架下的航行安全机制”。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刘晨虹副教授作题为“红海航运风险与法律应对”的报告。暨南大学徐奇副教授以环境法治为切入点,探讨“航行权与海洋保护的规范调适路径”。

议题三“航行安全与全球贸易安全体系治理”由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周江主持。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张仁平教授揭示了“全球海上安全风险及对 IMO 安全公约的挑战”。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学院袁雪教授前瞻性分析了“基于 RSE 的 IMO 自主船舶法律规制动态:共性问题和未决问题”。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曹兴国教授系统梳理了“航运智能化的安全挑战与法律适应性问题”。宁波大学法学院陈海波副教授作了题为“损坏水下基础设施行为的国际法界定”的报告。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森深入进行了“美国涉我航运业调查中的管辖权争议评析”。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宋美娴副教授聚焦“制裁条款相关海运合同争议”提供解决方案。

会议闭幕环节,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海文研究员作系统总结,高度肯定了会议取得的三大突破性成果:构建了多维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形成了战略性政策建议。特别强调本次研讨为完善我国海洋法治体系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并倡议学界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进程。


来源:法学院  编辑:王雨薇

审核:隋雪梅 高剑桥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 1号综合楼 1004

邮编:116026

邮箱:news@dl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