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六方联动 六创融合 | 培育具有海事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创新创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 摄影:创新创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 发布时间:2019-11-28

分享:

11月22日“2019年度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会议,2019年度荣获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50所高校代表参加会议,大会为包括我校在内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授牌。我校党委书记郑少南以《“六方联动”“六创融合”培育具有海事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题向与会代表做了经验分享。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凝练出“663”创新创业工作方略,实施“六方联动”,推进“六创融合”,提供“三大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服务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坚持“六方联动”,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系统

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校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规划,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具体实施,校企协同推进,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六方联动机制;制定相关文件十余个。

健全保障体系

强化机构、场地、经费、人员四到位,创新创业学院设为正处级独立单位,专用场地6180平方米;专项经费600余万元/年,校友基金累计达5000万元;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工作团队和教师队伍465人。

二、坚持“六创融合”,打造全面有力的海大模式

思创融合

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出“思创融合”理念。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

专创融合

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在教改立项中设立创新创业专项选题。建设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制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破格保研等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考核评聘。

科创融合

建立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进团队、进课题。建立科教融合平台,将科研项目以授课、实验等形式融入教学,聘任学生科研助理。

实创融合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三个层次、三种模式、三个途径”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立了27个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

企创融合

面向行业发展,征集项目选题;与赛伯乐投资集团合作在全国首开创新创业管理MBA项目;在国家级创业孵化器大连创业工坊等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就创融合

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无缝对接,建立全程化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三、坚持高标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大平台

海上实践平台

依托教学实习船“育鲲”、“育鹏”轮开展“双创”实践活动。配备必要的科研设施,打造海上移动双创载体。组建教学实习船共享联盟,成为全国性实践育人基地。

行业服务平台

依托海大科技园,聚焦行业发展需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水平,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发展厚植基础。

校友引领平台

依托校友资源,实施校友助力计划。聘请知名校友86人作为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程指导与服务;校友捐赠创新创业基金5000万元,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学校将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进一步深化“663”工作方略,进一步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规律,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类人才。

■背景链接:海大40余万人次学生走进实验室 创新创业工作硕果累累

学校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行实验室6S管理方法,制度完善,记录完整。鼓励优秀本科学生进实验室工作,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一学年开放实验室61个,累计开放实验1174项,参与学生428565人次。

经过学校的悉心培养,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在辽宁省本科院校中排名前列,2017年位居第一,2018年位居第二,连续多年获得辽宁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学子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绩,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机械创新竞赛中均首次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得银奖,挑战杯中获得二等奖。近三年,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302项、3490人次,其中,荣获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项1147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位列第58名,提升6名。

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编辑:王红莲

审核: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 1号综合楼 1004

邮编:116026

邮箱:news@dl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