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综合新闻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巡礼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秦雪 摄影: 添加时间:2022-10-16 14:09:30

编者按:

砥砺前行开新局,奋楫扬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凝聚师生推进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的磅礴动力,特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报道,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各二级学院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展现海大人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昂扬风貌,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奋进新航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学校建设发展崭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巡礼

党建引航高水平学院建设

十年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学院党建工作迈向新台阶。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党总支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政治建院、政治强院、政治兴院,牢记“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严格按照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决定学院发展重大事项。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健全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全覆盖、无盲区。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谋划,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始终把推进学院中心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扎实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共进、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年来,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学院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创新理论学习模式。学院通过邀请专家讲党课、支部联学共建、优秀组织生活案例、微党课等途径,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开创了“学术+党建”、红色精神+蓝色基因等融合式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学促学、以讲促学、以研促学、以做促学 “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育人组织合力。坚持以支部党的建设带动所在单位团组织、工会组织建设,依托大连海事大学党建公众号、“海大马院”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创立“思政课教师与指导员双向融合”机制。学院落实《大连海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指导员管理办法(试行)》,打造“曲建武式教师团队”,建立海大特色的“思政课教师与指导员双向融合”机制,为全国高校思政课队伍建设破解新题。

十年来,始终坚持“对标对表”,学院党建工作获得新成果。学院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度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交通运输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0余项荣誉称号,2019年,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多人获“交通运输部优秀党员”,“交通运输部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高质量建设基层党组织。教工第二党支部和博士生第二党支部先后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现均已顺利通过验收。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工第二党支部获批全国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现已顺利通过验收。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思政课教师兼职指导员聘任仪式

教学引导高水平课程建设

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升华。从建设合格思政课向建设优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目标转变;从教育、培育向教育、培育、化育并举的教学理念转变;从提升理论认知、理论认同向坚定理论自信的教学效果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从“达标”到“创优”的飞跃。十年来,学院荣获1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类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线下类、实践类“辽宁省一流课程”;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典型人物示范引领。十年来,学院培育了两名全国典型人物,曲建武和贾凤姿教授。他们情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坚定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的榜样。贾凤姿教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曲建武教授被授予“全国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19年曲建武教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开通了“仍然在路上”微信公众号,自建立以来发表原创文章1800余篇,累计受到近15万人关注,累计阅读量超过200万次,已成为“云思政”的重要力量。建成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名师工作室,依托此平台,充分发挥师德楷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曲建武事迹写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并拍摄成电影《守望青春》。在典型人物的带动下,学院涌现出多名优秀思政课教师骨干,近十年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40余项。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建混合式立体教学模式,建立了集知识内化、外化、验证于一体的六大优质课堂。打造“流动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创设国内实践教学经典金课。创建“激情教学法”,实现理论教学和激情教学相统一。 “舞台上的思政课”“经典中的思政课”“微影中的思政课”和“远航中的思政课”等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特别是每逢重大时间节点举办的“激情大课堂”已经成为海大特色教学形式,被光明日报、中国交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丰富“云端思政”课程群。挑选优秀教师录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概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课程。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开课6个学期,选课人数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目前有152所学校, 16万人选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已网上开课8个学期,累计使用学校26所,累计选课1.87万人。2020年该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中共党史概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成为全国首家以四门慕课形式完整开设“四史”的高校,目前共有330校次16.9万人选课,累计互动131.9万人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贾凤姿教授为学生讲课

   

           曲建武教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激情大课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四史”线上课程

科研引路高水平学科建设

十年来,学院学科科研建设稳步向前发展。学科特色鲜明。围绕“课程体系、人员架构、梯队建设、特色方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厚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突出富有交通行业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依托“楷模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研究。学科优势突出。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B等级,软科学科排名全国前10%;具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国家级、省市级6个科研基地;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科研成果丰硕。十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150余项,学院教师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专著百余部,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余项,在马克思恩格斯论交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实践等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取得标志性特色成果。

十年来,学院服务社会取得新成绩。举办重要会议论坛,主办、承办第九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中日韩马克思主义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场。开展高质量理论宣讲,学院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建的党委讲师团,在校内外进行了千余场理论宣讲。智库作用成效显著,积极聚焦交通强国建设和社会服务,努力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形成了高质量、有价值的资政建议、调研报告、专题专报、智库专报15篇。服务西部干事创业,学院青年教师、在读和毕业研究生志愿到青海、西藏等地,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用青年的干劲和闯劲贡献青春和力量。

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内学术会议

理论宣讲

服务西部

学风引领高水平人才培养

十年来,学院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利用名家讲坛、理论宣讲等多渠道、多手段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研究能力和从师技能,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工程”“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常项学习活动,推动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增强理论自信。

建立一支“研究生+导师助手”的思政课助教队伍。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担任思政课助教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结合研究生培养工作,切实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助教工作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

实施“指导员-导师”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指导员与研究生导师“双导”间正常情况下的定期沟通、紧急情况下的随时沟通、特殊学生的持续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扎实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

组建研究生宣讲团,实现“以讲促学”。成立“小海马”宣讲团,研究生用所学理论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学生在宣讲中提升理论水平。

十年来,涌现出服务西部的优秀毕业生闫沛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赵永帅等一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多名学生赴《光明日报》编辑部、共青团中央等地实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小海马”宣讲团为校内外宣讲100多场,受众1万多人。

优秀毕业生闫沛兴

“小海马”宣讲团

“小海马”宣讲团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执着与担当,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冲刺”姿态、“赶考”状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而继续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