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第九十三讲:精准扶贫

作者: | 摄影: | 发布时间:2021-06-28

分享:

精准扶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开始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扶贫行动,成就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向贫困宣战,以消除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为靶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这是中国扶贫开发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到精准化的转折。

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随后,国务院又相继发布了关于精准扶贫等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到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规制。以“精准扶贫”为标示的新式扶贫开发在全国逐渐开展和实施起来。

自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他总是把新年首访放在贫困偏远地区,他数十次到国内各地考察,走遍了14个贫困片区,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家中“看真贫”,听民声、体民意、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强调“精准扶贫”呢?

第一,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让扶贫资源有效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可谓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贫困面与贫困度已经大为降低,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把彻底消除贫困人口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提到日程上来。扶贫对象从瞄准区域性贫困到贫困县,到“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帮扶到贫困个体,扶贫开发工作正在经历从面到点、由粗到细,逐步做实落地的过程。

第二,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国家的扶贫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扶贫开发政策的边际效应却在降低,减贫的效果在递减。

这里有扶贫难度加大等客观原因所导致,同时,也与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适应、不到位等问题相关。如贫困户的瞄准度不够、贫困资金使用不到位、一些经济百强县占用极为紧缺的国家扶贫资源、部分贫困地区人口缺乏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客观上反映出粗放型的扶贫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求扶贫实践走向精准化,好政策要出好效益。

第三,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扶贫工作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业,具有兜底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中央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这些政策要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政策的好处要全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农民。”

扶贫工作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正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以他们的生活底线为政策底线,不让一人因贫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或老无所依、居无定所,让真正的贫困人群成为扶贫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主动作为而提出的治贫新模式,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最新探索与贡献。

(来源:《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1978—2018)》)

来源:  编辑:

审核: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 1号综合楼 1004

邮编:116026

邮箱:news@dl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