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综合新闻

发挥优势 敢于担当 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作者:科技处 来源:科技处 编辑:高剑桥 摄影: 添加时间:2020-04-08 10:07:02

疫情防控期间,大连海事大学贯彻落实党中央、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和辽宁省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精神,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各二级学院在保障科研人员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校学科和专业优势,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发挥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坚持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开展线上研讨、线下研究的远程科研实践

为应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部署专题工作会议精神,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用实际行动做到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推进。

一是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国家基金项目进行预评审。

为更好的推进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申报工作,辅助老师进一步完善已撰写的基金项目书,提高学院项目申报质量,学院聘请了校内外专家组进行线上预评审和1对1帮扶行动,在减少人员流动的同时,保证项目评审质量不打折。通过邀请有丰富申报评审经验的专家,为学院国家基金项目申报质量进行把关,进而提高项目获批率。

二是积极参与重点研发项目申报。

学院各研究团队疫情期间坚持线上办公,多次召开视频会议,群策群力,在深刻总结“十三五”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聚焦“十四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通过邮件和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传达学校项目申报信息与要求,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并对项目申请人已完成项目按要求进行形式审查。

三是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相关科研攻关和课题研究。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我院老师积极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政建议,积极申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专项(资政建议类),并获得资助立项1项。

四是开展线上研讨、线下研究的远程科研实践。

通过WeLink、腾讯会议等软件,教师科研团队实现了线上的学术交流和汇报,指导了学术团队成员在家线下的科研活动。通过钉钉等软件实现了研究团队工作状态报备和研究活动的动态跟踪。舆情期间研究活动有序开展,学院录用或送审论文30余篇,获批专利2项,组织申报各类课题50余项,申报科研奖项1项。

聚力书写疫情防控中的“环境科技故事”

在全校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时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疫情防控的科技工作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坚持“延期开学、如期上课、延期不停研”,各项科研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的推进。

一是科学研判、统筹谋划。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学院教师,认真分析疫情带来的影响,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本着“学科立院、科研强院和人才兴院”原则,坚持早谋划、早行动,对学科建设、聘期科研目标,以及“十四五”规划等,梳理问题、明确目标、制定措施,系统规划学院整体发展和科研工作未来发展。

二是转换工作思路,创新科技工作方式。

充分利用国内学术平台推出的服务系统,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学院教师暂停与科研相关的外出资料收集、实验、野外取样、现场调研等工作,科研工作主要以文献调研、理论分析、科学计算等可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开展的工作为主。加大线上服务和协作,日常科研工作主要是通过学校(院)信息系统及时发布信息和处理日常事务,各类科研合同的审核以及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等工作,随时按照科技部、基金委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进度同步调整,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学院科研工作运转。

三是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紧迫需求开展科研攻关。

积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联合攻关。学院教师主动出击、主动作为,积极申请国家和辽宁省内外科技厅局的专项业务类课题,在病毒检测和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努力解决疫情防控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国家提供科技和智力成果支撑,为防疫工作贡献力量,多项科研项目已立项。如:朱斌老师“针阵列电晕放电与纳米(光)催化耦合协同消毒室内空气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李铁老师“公共室内场所高效空气消毒技术研发”获得学校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专项”,朱益民教授团队参与中科院科研单位联合申请“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高效滤除和杀灭技术研究”、“空气和固体表面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机制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四是科研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成果。

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教师肯吃苦、讲担当,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始终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做实验,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和修改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朱益民教师团队“基于镁基-海水法的高效低阻海运船舶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学院教师先后申请专利3项和发表论文5篇。辽宁省一流学科的考核工作成绩突出,完成四项标志性重大成果。杭晓明教授积极为大连市疫情防控献言献策被采纳,受到市有关部门好评。还有多项申报国家和辽宁省的科技进步奖通过形式审查或被推荐等。

发挥专业优势 依法“抗疫”聚力法学院为师生科研“云端”服务

一是绸缪建言,科研战“疫。

资政建议成绩斐然。疫情发生后,法学院王淑敏、初北平、刘晨虹、孙婵、朱作贤、曹兴国等教师向中央有关部门推送资政建议被中央有关文件采用,并呈报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并获得重要批示。

专家观点受到业界重视。讲座教授张永坚接受《中国船舶报》采访,就船舶企业在疫情影响之下“合同履行”的应对关键发表观点。讲座教授陈鹏积极参加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海仲)推出的“疫情防控法律专题”活动,撰写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的船员权益保障问题”,为航运企业和主管部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初北平教授、讲座教授张永坚参加中国海仲期租合同修订专家线上研讨会,发表专家意见。另外,应行业期刊邀请,法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撰写行业如何应对疫情影响的短文5篇。

线上参加国际会议。第二十一届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期间,为减少疫情对各国参会人员以及主办方工作人员的影响,五名中国代表主动联系会方取消现场参会,积极协商以视频方式参会,得到了大会组织者的积极回应和肯定。初北平教授作为会议议题委员会委员受邀在大会做“中国《海商法》修改的最新发展”的主题发言;周清华教授完成“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软法化的思考”大会发言。

线上提供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支撑和理论依据,3月3日下午,在航运发展研究院召集下,组织学院有关教师10余人在线上召开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分别就新冠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与探讨。

二是“云端”服务,助力师生学术科研。

根据疫情影响,学院及时调整计划,分学科方向邀请校内外专家给予线上指导,集中邀请专家指导3次,申报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疫情防控专项。获批学校疫情专项2项。

为进一步培育学术氛围,法学院推出“星空读书会”“校友说法”“明德尚法讲堂”等系列讲座活动。目前,已经完成读书会1场,“校友说法”3期,“明德尚法讲堂”2期。为克服师生在家科研访问学校图书馆资源的不便,法学院积极与数据库平台联系,为师生推送免费的数据库,如北大法意、月旦知识库,以及westlaw使用线上培训等。

三是工作不停步,及时启动TISC项目。

2月26日下午,院长初北平教授带队参加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以及中国科学技术部联合发起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upport Centers: TISC)筹备工作视频会议。初北平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大连海事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为TISC项目落地大连高新区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信息和知识获取司高级司长以及TISC服务部门主管对于项目承担方提交的工作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在人员培训、调查统计、培训网络设立等方面对于工作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