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海大情怀 > 正文
高级搜索
热点头条
海大视频
海大图片
官方微博
海大情怀

兴院先贤 张德甫院长

作者:徐以介 谢纬铠 来源:未知 编辑:杨文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16-03-14 16:16 阅读次数:


  

  张德甫(1910—1993年),河南武陟县人。早年北京辅仁大学肄业。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冀鲁豫政府编委会副主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委会主任。

  50年代初,全国高校开展院系、专业调整。1950年9月华东教育部、中央交通部相继下文,决定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航管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建院伊始,中央交通部、教育部决定成立以于眉同志为领导核心,冈森同志为秘书长的临时院务委员会,由于眉同志主持全院工作。1951年1月冈森同志被调任交通部工作。交通部遂委派张德甫同志为上海航务学院院务委员第一副主任委员。同年8月于眉同志调京任中央交通部副部长。中央交通部改派华东交通部长兼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黄逸峰同志兼任上海航务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因故,上海航务学院一直由张德甫同志主持日常工作,师生员工均习惯性的称呼张德甫同志为张院长。

  上海航务学院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了新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体制,在中国航海教育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开展镇反肃反、三反五反、思想改造以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教育等政治运动中,张院长始终坚持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不整人、不扩大化。张院长对老教授非常尊重,形成了系(科)主任有职有权,全体师生员工自觉改造,要求进步的风气。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专业上积极创新,编制教学大纲,确定学时学制。不少老教授学习俄文,自编教材,推动教学改革。同学们除了参加校内活动还深入周围居民宣传时事,帮助提篮区的三所(麦伦、澄衷、楫规)中学建团教育。特别是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的活动,我校党政工团全面发动,在纪念“一二·九晚会”的动员大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报名,教授纷纷表态支援,陈嘉震教授激情满怀地登台高歌《黄河颂》,台下师生员工齐声合唱,这激动人心的情景至今难忘。

  在参军热潮中,全院三分之一的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军干校,其中被批准的有55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这批同学后来均成为我国人民海军建设和教学的中坚力量。这也是上海航务学院对人民海军建设的贡献。

  张院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极为关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张院长经常在教室、同学宿舍、食堂等场所与同学交谈,了解同学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张院长为了保护同学们的视力健康,逐步将海图作业室、图书阅览室、教室等场所的白炽灯泡全部换装为日光灯。张院长为了解决因全院学生中男生多女生少而导致的主食消费量大影响副食质量的问题,他数次与伙食科商议解决办法。最终,按照从招商局调入我院任伙食科长的包肄成同志的倡议,由张院长、汪浩同志(他的同班同学在招商局船上多任联络员)、包同志一起到招商局联系,并获大力支持,同意由学院派人(童良荣同志等)随上海往来于苏北、皖南等小港口的拖轮船队,采购价廉物美的鱼、肉、禽、蛋、蔬菜等。从而大大改善和丰富了同学们的餐桌,同学们的健康状况也大为改观。从此老师职工食堂与同学食堂,实行统一的伙食标准,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增进了师生员工的情谊。

  张院长在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他身传言教地对同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对团员干部的要求也尤其严格。他一再教导同学们:“除了政治思想进步,还要专业技术过硬,品学兼优才能担负起我国航运事业大发展的重任。”在学院教导科每学期期末评选“学习模范”活动中,张院长倡议增加“学习互助模范”的评选。以发扬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推动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好学风。许多党、团员干部毕业后在各自的单位中迅速成长,不仅成为了“又红又专”的业务技术骨干,很多还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

  张院长非常重视学院的师资培养与实验室建设。学院先后从46级、47级和48级的毕业同学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同学任助教,如:周光庭、朱绍庐、浦宝康、陆祥润、陈祖慰、杨春龄、朱樵、施超、傅振邦、张克仁、李乐福等学长。这一战略性的师资培养规划,使他们与已留校任助教的王逢辰、李浑成等学长先后走上了教学第一线,成为承上启下的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后来都成长为学科与专业的领军人、专长于高等海事教育的领导者。为了使我校航海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他们为母校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并筹划成立新的专业研究室。后来他们自己也成为首批受聘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朱绍庐学长和陈祖慰学长还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学科评议组成员。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抗日战争中,几经变迁,原有教学实验设备荡然无存。因此筹建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直是上海航务学院师生们极为关心的大事,亦是学院教学行政工作的重点。也是在张院长主持院务工作期间,在李浑成学长的倡议和策划下,获得招商局船务部军代表张明同志的大力支持,同意将闲置在船上的和积存在仓库里的仪器、海图、图书资料、机器设备等无偿拨送给学校。学院为此租下了全部雷士德校舍,在三楼西首建立了无线电收发报实验室:计有收发报机三套8部。雷达实验室计有S0—8两台(另一台部件不全,可作教具及另件、备件及全套图纸技术说明书),S0—1一台。陀螺罗经实验室计有:Sperry—14型三台及零件部件备件多部,Sperry—18型一台,Arma Brown一台缺零部件可作教具。其他还有:无线电测向仪、回声测深仪等实验室。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当时我国唯一的电子助航仪器(EAN——Electronic aids to navigation)实验室,学院北迁大连,这些仪器设备搬到了凌水桥母校新校舍,建成为更为完善的雷达实验室,陀螺罗经实验室,回声测深仪,船用计程仪实验室等。1955年春,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一位专业老师,专程来大连海运学院参观雷达实验室,进行观摩、操作、拍照、收集教材资料。大连海军学校的政委带领教师参观电航仪器各个实验室,并与我校老师交流建设教学实验室的经验等。

  此外,又在学院大楼的后楼及后院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实习工厂,其中分设金工、木工、钳工、锻工和铸工等工场,有车、刨、钻、铣等加工工作母机17部,蒸汽舵机和蒸汽锅炉各一座,船用内燃机五部(其中两台为GRAY MARINE柴油机),各类电机、电表、电工器具60余种,这些设备北迁大连后,为母校凌水桥新校址建立更为完善的实习工厂提供了基础。

  当时的上海航务学院,老师爱生,尽学相授,学生尊师,勤奋学习。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立,使得教学成效与日俱增。

  1953年1月9日交通部以“交教字第三十二号文”指示上海航务学院,“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学校,更好的培养海运干部,决定你院于一九五三年二月底迁往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为了做好迁校的准备工作,张院长委派代教务长王默磬、人事秘书汪浩、航海系教授周应聪、轮机系副教授刘百庸、教务科副科长庄志刚等五同志先期到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交换两校有关教学制度、课程安排、教学进度等有关情况,并了解校舍、新校址情况和大连风土人情等。他们返沪后,在张院长主持的迁校动员大会上,向全院师生员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大家对学院北迁报以积极的响应。接着是全校动员进行迁校。派团委书记范嘉禾、学生会宣传部长方祥麟、学生会体育部长朱人达组成先遣队先到大连负责接应工作。当时上海到大连尚无海上客运,亦无直达的客运列车。学校整体北迁,几百人的队伍和大量物资的运输,在当时的情况下,实属一大难题。几经研究,决定由张院长面请中共上海市委曹荻秋同志直接与中央铁道部联系协助解决。最后经批准,由上海铁路局特开上海至大连的专用列车,解决了此一难题。专列于3月5日驶离上海站,3月9日专列到达大连,受到朱杰教务长带领的东北航海学院师生员工数百人的热烈欢迎,不久上海航务学院的文档、图书、仪器设备、课桌、子母钟、海图作业桌等校产经由海路运到了大连港。

  1963年8月,中央交通部对所属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调整,将水运工程类专业调整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并调任张德甫同志为该院院长。

  张德甫院长,革命的气质,学者的风范,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关心同学的政治思想和学习生活,尊重教师的教学风格,尤其重视人才、教材和器材的建设。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亦师亦友的革命前辈、忠厚长者。张德甫老院长为大连海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连海事大学新闻网热线: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联系人:张薇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综合楼1004 邮编:116026 制作维护: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